杜预和诸葛亮都被列为武庙七十二将。唐太宗贞观年间,杜预进入文庙,享受孔子。明成祖永乐年间,诸葛亮也进入文庙,受到孔子站队的待遇。
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文武双全”名将是杜预。
[img]350957[/img]
杜预出身京兆杜家,家族势力不容小觑。
杜预的祖先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七。
杜甫、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的后代。
当时杜预的父亲杜恕站队,卷入司马氏与曹氏的斗争,仕途曲折,最终被陷害致死。
到了杜预这一代,司马氏掌权,杜预做了司马懿的女婿,是司马昭的姐夫,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
荣华富贵。
杜预不是那种只懂得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一个超级学霸。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研究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历史和工程。
当时的人曾给他起过“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是个通才,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
但杜预不像名将。
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杜预居然不骑马,射箭也不行,作为名将,武力值可以不高,但小兵级别的军事素质应该一直存在吗?
[img]350958.jpg' />[img]350959[/img]
看看“杜武库”武器库里有什么大家伙。
杜预是《左传》狂人,他写的《春秋左传集解》30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卷,收入在《十三经注疏》中。
杜预参与了晋朝法律的修订,承担了《晋朝法律》编制的主要工作。他不仅第一次区分了法律和规章制度,而且还进行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后人称赞《晋朝法律》“真的很轻,被称为简单”。
杜预精通历法天文学。他发现当时通行的历法有偏差。经过计算,他纠正了错误,修订了《二元乾度历》,并在世界上通行。
杜预主持了富平津黄河大桥的建设,世称“河桥”,解决了洛阳的交通问题。当时,杜预的祖父杜预在河桥附近的孟津修建了一艘龙船,并在龙船试水时死亡。
杜预担任财政部长(度支尚书)七年,期间提出了常平仓建设、粮价调整、盐运管理、边防建设等50多项治国治军建议。
“欹(qī)“器”是一种类似沙漏的计时器。它具有“虚则,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被治国者视为警示物。西晋时期,“器”早已消失,杜预凭借古籍记载复制了“器”。
第一次涉足军界的杜预几乎失去了生命。
当时,41岁的杜预被派到钟会军主持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后,钟会谋反。杜预的许多同事被士兵杀害,“只有智慧才能免除”,但历史书没有记录杜预逃离生日的具体过程。
杜预同情邓艾的遭遇,是少数要求为邓艾伸冤的将军之一。
杜预的第二次军事职务是在甘肃天水,当时叫秦州,结果遇到了一个不和他打交道的老板。
老板想用刀杀人,用鲜卑人造反,逼着只有300名士兵的杜预送死。杜预强烈拒绝了。老板发现了一项指控,逮捕了杜预,并将其交给了廷尉。幸运的是,杜预的妻子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直到她被赦免。
杜预似乎不适合军事发展,直到一个人的临终推荐,这个人就是长期在晋吴边境与吴国对峙的杨虎。
杨虎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他没有亲自摧毁吴国。临终时,他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要求杜预接手并实现自己的愿望。
杜预在灭吴之战中并不是进攻的主力,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朝廷下定决心。
当时,根据杨虎的战略,杜预夺取了吴国西部重要城镇西陵,成功地打开了灭吴的大门。然而,朝廷反对派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并说服司马炎推迟全面进攻。
杜预连续三次上书请战,详细分析战局,认为灭吴战争稳操胜券,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吴国一片混乱,根本不是西晋的对手。朝鲜的反对无非是对立功的阴暗心理的担忧。拖延只会改变局面,增加灭吴的难度。
杜预曾在攻占江陵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兵威已振,如破竹,几节后,都迎刃而解,无复开始。”
这是成语“势如破竹”的出典。
灭国之战总会有抢功的现象。
在灭蜀之战中,邓艾孤注一掷抢了钟会的风头,最后两人都死了。
今天灭吴之战,又出了一个沿江直进,势如破竹的王军,但杜预不是小肚鸡肠的钟会。
王军是一位老兵。作为益州刺史,他顺江直下。当船队在荆州时,他接受了杜预的指挥。杜预说,王军的部队可以根据战争的发展自行指挥,最好迅速下南京。
与杜预相比,扬州一线主将王浑则担心王军夺得头功,百般刁难。
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杜预在灭吴之战中起着统领全局、拾遗补缺的作用。大军东进时,杜预扫除了沿岸的反抗势力,分兵南下,确保战争按计划进行。
[img]350960[/img]
王军攻破南京,夺得灭吴之战第一功,但东吴人最讨厌的是杜预。
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给狗脖子上戴了个水瓢,看见长长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
还有一个关于杜预的玄幻传说,竟然写在《晋书》上。
“初期在荆州,因宴集,醉卧斋。外人听到呕吐声,偷窥家庭,止见一条大蛇垂头呕吐。”
原来杜预是蛇精,呵呵。
杜预连骑马射箭都不会 ,为什么它会成为第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