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出去祭拜曹睿陵墓的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控制首都。然后派人要求曹爽投降,送皇帝曹芳回来。
当时,大司农桓范逃离首都,前往曹爽,为曹爽提出建议。桓范认为,他不应该投降,而应该站起来反抗,反抗也可以成功。
[img]349770[/img]
桓范当时讲了四个成功的理由:一是手中有天子,为了命令诸侯而威胁天子。所有的命令都可以说是天子的命令,世界上谁敢不听。第二,虽然司马懿控制了城中军队,但中领军别营还在城南,洛阳典农也在城外。曹爽的直属部队是中领军别营,典农是屯田的军队,这两部分军队都可以由曹爽控制。第三,许昌有足够的武器库,两天就能到达许昌,武器库的武器足以装备军队。第四,桓范作为大司农,手里有大司农印,可以调天下粮草。有了这四个条件,与立足不稳的司马懿作战,完全可以打败司马懿,重新夺取权力。
但曹爽从半夜想到黎明,得出结论:投降!气得桓范哭骂,曹真英雄一生,怎么生你这样一窝猪,累得我家也会被杀!
桓范真的应该生气。起初,他和曹爽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他也没有想过要帮助曹爽。当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他派人让他回来。当时,他准备回来,但他的儿子说,天子在曹爽手中,让我们去曹爽。桓范决定去曹爽。
由此可见,桓范之决定投奔曹爽,是因为他认为曹爽肯定会赢。目的不是帮助曹爽,而是考虑他的未来。谁知道曹爽决定投降,他的家人白白死了。你说他的后悔和愤怒有多大!
[img]349771[/img]
那么,显然曹爽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偏偏选择投降送死呢?
我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一、曹爽关心家人。
太尉蒋济说了这个道理。桓范去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叹了口气,说:“不,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范则智;但是,如果你爱栈豆,你就不能用了。”意思是桓范真的很聪明,但是曹爽关心家人,肯定不会用桓范的策略。
蒋济说得很有道理。虽然曹爽的三兄弟和曹芳一起去祭陵,但他们的家人都在城里。如果曹爽反抗,司马懿一定会杀了他们的家人。@ 曹爽不想对抗,以保住家人的生命。
二、曹爽误判司马懿。
曹爽在决定投降之前说:“作为一个富人。”换句话说,他认为,在投降之后,他只不过是把权力还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会杀死自己。他最多没有权利,但美味可口,还可以。
曹爽之做出这样的判断有几个原因:第一,曹爽之前只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利,没有杀过司马懿。他和司马懿没有“血债”,司马懿最多也就是夺回权重,不会“血还”他。第二,司马懿以前从未杀过人,而且一直表现得很低调,很顺从,所以,他不能用刀杀人。第三,毕竟他是皇室贵族,司马懿不敢轻易对皇室进行手术。
三、曹爽没有赢的信心。
尽管桓范给曹爽讲了四个理由,但曹爽对打败司马懿仍然没有信心。
曹爽之没有信心,有三个原因:一是司马懿能善战,绝对不是他的对手。曹丕曹睿时,司马懿基本带领魏军。司马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自己刚带兵与蜀国作战,却打得大败。因此,无论是能力,还是军队的威望,他们都不如司马懿。第二,曹爽不相信桓范带领的兵能打仗。毕竟司马懿带的是主力军,无论是中领军别营还是洛阳典农,都是杂牌军。司马懿的对手不会依靠这样的杂牌军。第三,曹芳虽然是皇帝,但年龄还年轻,威望不高。“威胁天子”不能命令“诸侯”,而司马懿有太后的支持。相对而言,它更具吸引力。
正是曹爽没有信心,他不想冒险,所以他决定投降。显然,他完全错了。司马懿永远不会留下未来的麻烦。曹爽和他周围的人最终受到了司马懿灭族的严厉惩罚。
曹爽为什么要投降?他打不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