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刘牢为什么最终沦为部下离散? 最后自杀的地步是什么?

还不知道:刘牢之为什么自杀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刘牢之是东晋著名的将军,崛起于前秦对东晋的战争中,即面对前秦的军事威胁,东晋建立了古代最好的军队之一,北府军,依靠飞水战争前后的表现,刘牢之成为北府军领导人的代表之一,可以控制世界形势,主导刘牢之,为什么最终沦落到下属离散,上吊死亡的悲惨局面。

[img]349472[/img]

值得一提的是,刘牢之的出身可以算是一个武将家族,但和桓玄、司马元显一样,他也没有得到豪门大族的支持。司马元显和桓玄确实可以在早期得到豪门士族的支持,否则他们将无法执政。但他们急于抓住权力,最终被抛弃了,刘牢之是那个从头到尾都得不到支持的人。相比之下,刘裕虽然出身卑微,但崛起后,吃起来并不像司马元显和桓玄那么难看,徐徐图之。至于为什么豪门士族要支持刘裕,他们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北府兵不在他们手里,刘裕不需要用谁?

[img]349473[/img]

刘牢之悲剧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多次反叛。据《晋书》记载,王恭将讨王国宝,带头为府司马,带领彭城内史,加辅国将军...元显将庐江太守高素说牢,使叛恭,事成,立即取名。这是刘牢之第一次反叛,随后元兴初,朝廷将讨桓玄,以监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领江州事。元显遣使之讨玄事咨牢。这时,桓玄派使者说服刘牢之。结果,他又同意了,反叛了司马元显。可以合理地说,他已经两次了。他应该有一张长脸,否则他甚至失去了尊严和信誉。

[img]349474[/img]

然而,司马元显失败后,桓玄仍然看穿了刘牢之的政治无能。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刘牢之重视利益。即使桓玄接受了刘牢之的兵权,元显也失败了。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灾难来得太晚了。刘牢之想再次反叛桓玄,投奔广陵优雅。在召集下属讨论时,发生了一个打脸的场景。参军刘袭说:“没有什么比反对更重要的了。前几年将军反对兖州,最近反对司马郎君。今天,他想反对桓公。一人而三反,怎么能站起来呢?“语毕,趋出,佐吏多散散。

可以说,刘牢之反复无常的反叛让下属无法忍受。刘牢之几次换阵营,谁敢支持他?他习惯做二五仔,不能要求每个北府兵都做二五仔。看到部下离散,儿子没有及时回来就上吊自杀,可见刘牢之的大局观很有问题。刘牢之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世界,但他缺乏与之匹配的心态。他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好老板的路上,他的勇气有点差。刘袭说的是漂亮的话,但作为领导者,尤其是像北府这样强大的领导者,你一次又一次地转会改变阵营,你让下面的人非常尴尬。我一努力就能搞定对手,但谁知道第二天醒来,昨天的对手会不会成为今天的大老板?没有当雄主的勇气,但偏偏怀璧其罪捏着北府,他的命运只能死。

[img]349475[/img]

也许刘牢之自己也没想到,短短几年,自己从一个流民帅,就会成为影响世界的砝码。谢玄谢炎连续去世,王恭之后,他立刻成了最强的军阀。前面是以前没人走过的路,学祖刘不可能,国家的重器怎么能放出来,注定得不到士族的支持。学陶侃?陶侃的部队不如北府,士族更不可能让北府有自给自足的基础,这将使这支部队完全失控。刘牢之没有刘裕制定游戏规则的勇气,也没有勇气打破士寒壁。按照别人的规则,他面对的对手都有破坏规则的打算,但最守规矩的是刘牢之本人。他的性格造就了自己的命运,从他坐到北府大佬的那一刻起,如何选择就是死路一条。


刘牢为什么最终沦为部下离散? 最后自杀的地步是什么?刘牢为什么最终沦为部下离散? 最后自杀的地步是什么?

,,,,,,

  • 揭秘:东晋宰相谢安和飞水之战不得不讲故事
  • 谢安:谢安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表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兵一举击败前秦80多万军队,不仅让国...

  • 司马德宗究竟是不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
  • 关于司马德宗的生理状态,各种史籍的记载如出一辙。《晋书·安帝纪》称“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

  • 楚蒜子,东晋奇女子:六位皇帝一生三次垂幕听政治
  • 东晋历史上有一个传奇女人。她天生丽质,优雅,但命运总是和她开残酷的玩笑。自从她成为女王以来,她一生中经历了六位皇帝...

  • 王羲之是怎么死的?书法家王羲之累死了吗?
  •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义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心研...

  • 前梁太祖张轨:因永嘉之乱被迫割据独立名臣
  • 张轨(255-314年),字士彦,雍州安定县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人。西汉常山王张耳的十七世孙。以儒学著称的张轨家世孝廉...

  • 东晋名臣温桥:平乱不久就去世的人,像丧亲一样哭泣
  • 当建康城被收复时,叛军们忙着逃跑。在恐慌中,没有人能照顾到一个孩子,那就是9岁的皇帝司马衍。义军冲进城市后,他们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