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最后一位大军事家赵充国,老当益壮的典范!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西汉时期,“帝国双壁”卫青和霍去病完成了使命。相继离开后,汉朝对匈奴的优势不再那么大,即使在李广利,也处于劣势。
虽然汉武帝后来意识到战争不能再战斗,开始与人民休息,匈奴经过几十年的打击,虽然没有恢复,但损失更加严重。此时,它没有能力对汉朝构成威胁。可以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战斗,双方都进入了一个罕见的和平期。
然而,汉匈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所以和平是短暂的。经过十多年的休养和休息,双方都恢复了实力,尤其是西汉时期的“昭宣中兴”。
于是,双方的较量又开始了。
然而,这次西汉担任栋梁的是已经60多岁的赵充国。
[img]347346[/img]
赵充国是“麒麟阁十一英雄”之一,是西汉最后一位军事家。虽然他成功了,但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但早在汉武帝时期,他就出现了,表现出了非凡的一面。
汉武帝时,他与二师将军李广利一起攻打匈奴,率领700名壮士突破,被崇拜为中郎。他曾任骑将军长史、将军都尉、中郎将军、水衡都尉、后将军等职。
汉昭帝英年早逝后,他与霍光一起迎立汉宣帝,因此被封为营平侯。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的力量在于他已经到了养活自己的年龄,但他已经建立了伟大的成就。
例如,在这一年,他担任蒲类将军,带领3万多名骑兵从酒泉出兵征服匈奴,带兵出塞1800多英里,西上等山,杀死数百名匈奴人,俘虏7000多头牲畜。
后来匈奴大举发动十几万骑兵向汉塞,打算入侵汉朝边区,到达时符奚庐山,准备入侵抢掠。
此时,匈奴人题除渠堂投降汉朝后表示,汉代派赵充国领导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四万骑兵驻扎边境的九个县。匈奴只是听到这个消息,带领士兵撤退。汉就是罢工。
这自然只是一道配菜。与卫青和霍去病相比,这是不够的。但真正的成就体现在他的多谋善断上,所以他被称为军事家。
这主要体现在他与羌人部落的斗智斗勇上。
[img]347347[/img]
当时有一个特别有问题的人叫义渠安国。他奉命出使羌族,但同意让羌族渡过黄水,导致羌族叛逆。然而,汉宣帝被称为聪明人,在这件事上犯了许多错误。他甚至让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趋势。
原来,赵充国制定的计划是通过分化和分离来瓦解反叛联盟;可义渠安国一到,立即召集了30多名先零部落领导人,无论是否有罪,都以逆而不顺的罪行斩首;此外,他还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害了1000多人。
所以,本来不想反对的,这次都反了,不仅掠夺了其他小部落,犯了汉边塞,攻城邑,杀了长官,还打败了义渠安国,损失惨重。
到@ 赵充国是唯一一个收拾残局的人,此时他已经70多岁了。也在这时,他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百闻不如一见。
老兵出马了,真的很不寻常。当他到达前线时,他认为首要任务不是组织军事进攻,而是逐渐瓦解羌族不牢固的联盟关系。有了这样的策略,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来解决这场战争。
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和汉宣帝互相说服。
虽然赵的战略是瓦解敌人的联盟关系,但支持他的战略的人并不多。在长安的朝廷上,主战派建议汉宣帝在7月份水草好的时候发动进攻。汉宣帝也倾向于这样做,所以他把建议传达给了赵。
但赵充国非常反对这种做法,并直接指出了当地的不可行性。汉宣帝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又感到困惑,更强大,任命两名将军督促赵充国参加战斗。
为了说服赵充国,他甚至搬出了天象大法,说五星出东是好运的预兆。如果他们太白太高,敢于用兵深入战斗的人肯定会胜利。如果他们不离开车站,他们会更加凶猛。
赵充国在这个时候充分发挥了他的本色。不管你怎么说,我都是按照原来的策略去做的;更有趣的是,他不断劝汉宣帝接受自己的策略,可以说是苦口婆心。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来回支持赵充国,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不幸的是,汉宣帝之后的皇帝不如一个,统治变得越来越腐败,像赵充国这样的军事家成了绝响。
赵:西汉最后一位大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