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关羽在失去荆州之前开始北伐。接下来,一起享受吧。对关羽北伐的分析非常充分,许多历史书没有记录问题基本上有共识,如关羽北伐前与成都和汉中沟通,孙权突然背叛联盟,关羽突然失败,刘峰和孟达为什么不救关羽,刘备和诸葛亮借孙权除掉关羽等。
然而,还有另一个问题需要调查:关羽也是一代著名的将军,当时很有名,经过20多年的奋斗,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即使在战略部署和临时指挥方面,但仍然不看到前面的坑拼命跳进去,关羽北伐决策的基础是什么?关羽的信心来自哪里?
由于历史资料有限,这个问题可能只会成为历史的谜团,永远无法解决,留下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历史事实。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探索和推测历史真相。分析关羽北伐的动机和规划,可以扩大视野,跳出荆州的一个角落。结合当时世界的整体情况和主要力量的趋势,我们可以理清一些逻辑线索。
今年的主战场,上半年在汉中,下半年转到荆州,中间还穿插着合肥。以上三个战场,分为西、中、东三路,其基本格局贯穿三国全过程,未来三国鼎立,各方互攻,主战场多在这三个方向。曹魏是三方中最强大的,但仍难以统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这三个战场形成的:曹魏经常不得不同时在这三个战场上战斗。无论它有多强大,都很难同时赢得三场战争。
刘备和孙权在赤壁战争前结盟。当他们走到一起时,他们喜欢这种“两弱一强”的特殊模式。孙刘联盟的核心是,无论曹魏攻击联盟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必须参加战争。他所做的不是为了救援,而是为了攻击曹魏的其他方向,这样他就不能在开始和结束时相处。
把目光投向建安24年(219年),如果从上述孙刘联盟的角度来看,孙权一开始就是按照正确的思路去做的。去年刘备攻打汉中,孙权当时没有行动,这是曹操及其主力当时还在中原,孙权不能轻动。曹操本人赴汉中后,孙权立即抓住机会攻击曹魏合肥。合肥之战只是前次逍遥津之战的翻版,孙权的作战目的是配合刘备,战役选定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准确的。合肥的攻击也表明,孙刘联盟直到现在才解体。虽然孙权对关羽有些不满,但他知道联盟的存在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盟友们都采取了行动。关羽为什么不动?从常情分析来看,关羽此时应采取行动,即使不发动大规模北伐,至少也要向曹魏襄阳、樊城施加压力。但关羽似乎没有这样的安排。如果关羽采取行动,最好的时间是当年3月,曹操已经到了西线战场的汉中,关羽可以放手在中线战场上进攻。但直到7月下旬,盟友权孙权才在合肥外与曹军交手。关羽仍在公安部门。他在这里遇到了刘备派来的使者和前将军的任命。
关羽在汉中战争期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可以理解为刘备认为,没有关羽的合作,他可以赢得汉中战争。然而,此时,汉中和荆州之间还有另一场战争,即刘峰和孟达抢占了上庸的三个县。这场战斗并不难。如果关羽能从公安部门和江陵向北用兵,这也是对刘峰和孟达的有力支持。然而,关羽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是不是关羽在战略上过于保守?当然不是。关羽在哪里是保守的人?其实关羽是想北伐的,如果他不做,他会做一场大比赛!今年8月,关羽突然兴兵北上,开始北伐,送走了费诗。
[img]344234[/img]
今年的荆州确实需要一场北伐,无论是呼应汉中和合肥,还是策应上庸,荆州都应该采取行动。问题是关羽的选择时机有很大的问题。8月,关羽开始北伐时,汉中已经确定,上庸已经平息,孙权已经在合肥撤军。西部和东部的两个战场都很平静,但关羽突然在中线战场上崛起。这只能理解为,这场战争既不是为了与他人合作,也不是为了与他人合作。这是一场单打独斗,但又是一场大决战。这样的时机选择太不可思议了!
关羽北伐以气势如虹、高歌猛进开始,一路取得巨大成就,但随后急转直下,迅速失败令人目瞪口呆。事实上,这是合乎逻辑的:在关羽北伐之初,西线和东线的战场刚刚结束。曹操和孙权需要部署时间才能将主力转向中线战场,这使得关羽利用自己的勇气和特殊天气,利用自己的勇气,走上了“威镇华夏”人生的巅峰。然而,当时的整体模式仍然是“两弱一强”,关羽突然北伐,多次成功,意外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曹操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付关羽;另一方面,这让孙权看到了危机,刘备在汉中,如果关羽在荆州,三方的平衡模式将被打破,这对孙权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后来形势的变化仍然合乎逻辑:一方面,随着曹军精英集中在襄阳和樊城,关羽实力不足的问题得到充分暴露,锋芒不再从攻势转变为守势;另一方面,严重不安的孙权做出了重大调整,亲自瓦解了联盟,突然给了关羽一个致命的打击。即使关羽勇敢,他也无法承受两次攻击。
回顾建安24年(219年)下半年的重要事件及其时间节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羽发动北伐符合形势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只有这样的北伐才符合历史逻辑。然而,关羽选择北伐的时间存在严重问题。他错过了行动,但当他不应该行动时,他采取了行动。在错误的时间点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后果比不行动严重得多。
为什么关羽要发动北伐?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