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永嘉年间,由于八王之乱、匈奴胡人、流民等战争,中原世族和人民纷纷南渡,避乱江南,历史上被称为永嘉南渡。
琅邪王司马睿也在这个时候移师建康避祸。
(一开始还是建邺,但为了方便,都叫建康)
八王之乱涉及多少司马家的王爷,司马睿的亲叔司马友也被司马颖杀害。
但司马颖却能活过八王之乱,执掌扬州大,即司马睿“恭俭退让,避免灾难”。沈敏有度量,不明显。
说白了,就是装孙子。
西晋后期,司马越掌权。司马越离东海王封国不远,自然彼此熟悉。这也是司马越把扬州交给司马瑞的原因——这个人没有野心。
几位权势强大的王爷在中原地区打出了狗的大脑。相反,司马瑞的地位越来越高。
首先,讨伐司马英是不利的。司马瑞既没有立功,也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当司马越掌权时,他把徐州和扬州交给司马瑞管理,并捡起了一名封疆官员。
不必参加中原战争,这正是司马瑞的心。
起初,司马瑞监督徐州军队,镇下邳。后来,司马越被提升为迁安东将军和扬州将军。这时,司马瑞的好伙伴王导说:“这里不安全。让我们过长江吧。有了长江保护,我们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司马睿一想,确实是这样,便南渡建康。
自孙权时期以来,江东吴越地区一直是当地大族家族的势力范围。吴地家族也在争权夺利,更不用说司马瑞带着一群江北家族去抢生意了。当然,江东家族不会高兴的。
江东世家的做法是不配合,就当司马睿不存在的时候。
为什么江东世家不配合司马睿?不怕他抢自己的利益。
江东这么大,总有好处。你多了,我自然少了。
那司马睿是如何收复世家的呢?
根据史书记载,王导和王敦带着司马瑞四处旅行。江东家族看到司马瑞,认为这个人是天生的皇帝,所以他们带头崇拜。粉丝们说他们愿意服从司马瑞的安排。
这纯粹是胡说八道。
王导曾劝司马睿拜访江东世家带头的顾荣和贺循,拉拢他们,以身作则。
如何拉拢,自然是赋予高官厚禄。顾荣是司马瑞将军府的军师,何循是当时安东将军府的主要官职。
没有利益,谁和你一起工作?
毕竟,司马瑞掌权江南是不可挽回的。与其与司马瑞“竞争”,不如在未来的江东政权中获得实际利益,寻求更大的权力。
这样,司马睿就有了立足江南的资本。
当时人们说:王与马共天下,这不仅是对王氏权力的过度描写,也是对司马睿弱势的描写。
司马瑞本来有机会重振“王权”,但他不小心,错过了机会,给了世家成长的机会。
当时扬州和荆州都不稳定。司马瑞应该独自掌管兵权,亲自带兵征服不臣,但他没有。他把兵权交给了王敦等人,他只是坐在后面。
司马瑞不想,这样的乱世,如果有人执掌兵权,谁会不知道呢?
秦末,刘邦为世界而战,始终率兵亲征。曹操和刘备也是如此。但他们都知道,兵权是乱世立足的基础,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没有兵权的皇帝还是皇帝吗?司马睿没有看到刘协和司马忠的教训?
王敦的权力是怎么上升的?只是靠他王氏的身份吗?不是通过战争,执掌兵权,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结束。
王敦以讨伐江州刺史华轶、荆湘流民杜涛(音同涛)为契机,掌握了兵权。
杜涛的混乱平息后,司马瑞让陶侃成为荆州刺史,只是想削弱王敦,但现在已经太晚了。王敦的力量已经成功了。他拘留了陶侃,让他成为广州刺史。然后他把荆州刺史的职位交给了弟弟王宇(音同意)。
王敦的权力可想而知,随意安排封疆大臣。但是司马睿别无选择,他没有兵权。
从此,王敦掌控了建康的上游荆州,随时可以顺江东下,威胁建康。王敦之乱终于爆发了。
整个东晋都掌握在世家权臣手中,根本原因是司马瑞。司马瑞很容易交出兵权,就是交出东晋皇权的保障。
没有兵权保护的皇权只是一个美丽的称号。
有时候,没有野心是件好事,比如和平时期。
有时候,没有野心是一件坏事,比如战争时代。
野心也是一种动力。只有当你有野心的时候,你才能采取行动。否则,就像司马睿一样,你只想成为一个偏安的地方皇帝,但你甚至无法保护你的基本权力。
为什么司马睿要南渡建康?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