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春秋时期开始衰弱的时候?魏惠王做错了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三家分晋后,魏迅速崛起,成为中原霸主。魏惠王即位后,魏国国力处于鼎盛时期,对周边国家有绝对的压制力。然而,在魏惠王执政的中后期,魏先后输给了齐、秦、楚,导致国力衰落。魏惠王在位52年,未能延续魏国的实力,反而使魏国陷入衰落。事实上,这与魏惠王错用了几个人才有关,庞涓和叔叔痤疮就是其中两个,魏惠王错过了什么好机会?
[img]338978[/img]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完成了对魏国的统一,250多年后,魏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在战国初期,魏国是七国中的“第一强国”。魏文侯时期任命李悝改革,开创了魏国“财货甲兵之强”的局面,确立了魏国称霸七国的地位。公元前334年,魏和齐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历史上被称为王。徐州相王。但这一切来得快去得快,此后魏国先后东败于齐,西丧秦地700多里,南辱于楚,繁荣昌盛几十年的魏国,直到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摧毁。
值得一提的是,在魏惠王时期,还有另一个人主要灭秦。如果魏惠王能听他们的话,趁着秦国内忧外患的机会灭秦,他不仅可以轻松获得关中数百英里的土地,还可以完成对中原的统一。然而,魏惠王看不起当时虚弱贫穷的秦国。他的两只眼睛只专注于统治中原的野心,这导致了“战败齐秦,魏弱”的局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详细谈谈。
庞涓,灭秦第一人
庞涓在魏国称霸中原大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庞涓在魏国的地位仅次于魏惠王,但他对秦国的态度却与魏惠王大道相庭。魏王虽然有称霸中原的野心,但眼光很短浅,总是把贫穷弱小的秦国当回事。然而,庞娟认为秦国是魏国的“致命威胁”。如果他在衰弱时不吞并它,将来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巨大的伤害。河西战争结束后,他向魏王指出了灭秦的两个原因。第一国君秦献公死于毒箭,秦朝混乱,第二秦孝公刚刚到位,秦国贵族和家庭都有鬼魂。但魏王只是表面上答应了庞涓,实际上却没有做出任何行动,以至于给了秦国军民喘息的机会,一举变法成功。
分秦第一人公叔痘
河西战场上与秦军交手最多的是将军的叔叔痤疮,所以他对秦军的战斗力和国情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此外,他的学生魏阳提出了“秋守春战”的策略,这让他认为“分秦”是灭秦的最佳手段。当时他对魏王说:秦国是半农半牧民族,朝野尚武的风很强,全国军民上马就是兵。所以,一举歼灭秦国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但分秦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首先,在函谷关外封锁秦国与中原的交流,秦国的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致命的打击。几年后,秦国的国力将面临不可持续的局面。此时,很容易聚集东方六国的军队来攻击秦国。但魏王急功近利,直接与其他五国商定分秦战略,最终不但联盟没有形成,还与中原五国结下了梁子。
[img]338979[/img]
为什么魏国在河西战争后最有机会灭秦和分秦?具体有两个原因:第一,秦献公在位23年,秦国打了23年仗。频繁的战争早已让秦国穷到底朝天,府库空,民无粮征淋漓尽致。第二,秦献公在河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箭杀。秦孝公虽然顺利到位,但主战派却暗暗支持赢虔,使秦国成为两派。如果此时经济贫困和政治分化从秦国开始,我相信魏国的综合国力可以在“分秦”和“灭秦”方面取得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昏庸的魏王错过了小利的机会。
之后,魏国为了谋求中原霸权,远征赵韩。齐国抓住机会通过“桂陵道和马陵道”的伏击,一举歼灭了数十万魏武卒。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国新军挺进河西。没有强大的魏武卒军队,魏国不再是秦国的对手。从那时起,他一直崩溃,直到被秦国摧毁。战国初期,如果魏惠王听了这两个人的话,秦国早已灭亡,你对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有自己的观点,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
魏国春秋时期开始衰弱的时候?魏惠王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