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的故事,
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晋国以与郑国有嫌隙为借口,与秦国联合出兵郑国。
那晋国为何要围郑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公子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没有礼貌,所以重耳怀恨在心。回国继位后,他等待报仇的机会;第二,晋国认为郑国涉嫌背弃盟约,站在楚国队伍中,于是出兵讨伐。前者是郑文公和晋文公的个人恩怨,后者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帮助楚国和攻击晋国的报复性行为。
从《左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围郑”是晋国主导的,与秦国无关。晋国自己做不到,为什么还要约秦国出兵?原因是晋文公想借此机会与秦穆公搞好关系,从而约束晋国的贵族势力。事实上,在晋秦联合围郑之前,晋国已于同年春天派兵到郑国打听,为攻打郑国做好了准备。
由此可见,晋文公在衡量利弊后,最终决定联合秦国围郑。
[img]338423[/img]
那为什么秦国接受了这次行动的邀请呢?
对秦穆公来说,东进中原的想法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但他还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他看到晋国现在有了成为中原霸主的迹象,秦晋有着“婚姻”的亲密外交关系。如果他能抓住“围郑”的机会,他可能会创造出竞争中原的可能性。因此,秦穆公最终同意出兵,并配合晋国围郑的军事行动。
令秦穆公惊讶的是,“从天而降”的烛之武,竟然成了影响历史局势的关键人物。
从《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的记载可以看出,郑国能退秦师有三个关键因素:独特的眼光,郑文公能放低身材,烛之武勇敢足智多谋。其中,以烛之武的游说居功至伟。在游说秦穆公的过程中,烛之武首先“了解秦穆公的原因”,表明“围郑”的结果对秦国不利;然后“吸引利润”,表明郑国可以成为秦国在中原的东道主;最后,“重新提及旧事”,讲述了晋惠公对秦穆公的历史教训,并全心全意地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结果——烛之武成功了。
从秦晋先后撤军的结果来看,烛之武确实有利于郑.
[img]338424[/img]
事实上,秦穆公撤军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烛之武的游说,而是秦穆公心中的另一个计算。换句话说,与其说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不如说烛之武的说辞符合秦穆公的意思。
众所周知,秦穆公本来想借“围郑”的机会进入中原。当然,他明白,如果他真的打破了郑国,对秦国来说很可能是徒劳的。这样,这次军事行动的主导国家是晋国,晋国利用了所有的地理优势。这场战役的功劳和收获必须被晋国带走。秦分一杯羹就好了。
秦穆公一直是一个有远见的人,所以他必须制定另一个计划。与其被动地让晋国“安排清楚”,不如自己动手更划算。
正因为如此,烛之武夜访秦营,吊着绳子“从天而降”,才给了秦穆公将计就计的机会。也就是说,烛之武的游说能让秦穆公“高兴”,不是他为秦穆公分析的利弊,而是秦穆公不仅可以利用“反客为主”摆脱晋国的主导地位,还可以赢得郑国的信任和臣服,进而化敌为友,与郑国成为“伙伴”,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独吞郑国的计划做好准备。
可谓“一石多鸟”,秦穆公怎能不开心呢!
清朝顾东高曾评价烛之武“赵郑二百年晋楚之祸”。他认为郑国最大的灾难是楚国,郑国应该致力于与秦晋合作,以求生存。这句话的问题是,秦、郑两国没有接壤,再加上秦、晋两国有自己的计划,郑本人也面临着强楚的威胁。由此可见,郑国在乱局中保全自己,既制衡又屈服于秦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郑国知道“围郑”战争的领导者是晋国。只要晋国愿意撤军,秦国就永远不会成为威胁。然而,郑国并非没有付出任何努力。然而,晋文的公气量很小,最终不得不努力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千万不要像顾东高所说的那样“追求身体成功于晋”。晋国如此傲慢霸道,无法扭转局面。
因此,郑国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是化解这场危机的唯一途径。
顾东高指责烛之武“偷一时之利,酿百年之害”,其实太过分了。郑国在晋、楚、秦等大国之间的处境非常艰难。这一次,我遇到了“围郑”。烛之武想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尽快化解郑国的围攻。除了劝说秦国,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烛之武今天没能保住郑国,他明天可能会成为亡国之人,更不用说百年了。
秦晋之仇,二百年不解,烛之武一人能解决吗?
@ 这是烛之武乃至郑国目前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佳途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