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改革家,他的子产对中国历史的独特贡献是,他以罕见的勇气和思想支持公众舆论的监督,而不干涉公众舆论对朝廷的批评。在野蛮而残酷的春秋时期,只有这个例子,永恒。
郑国人有一个习惯,他们的父母和村民经常去乡镇的学校聊天,谈论国家事务,就像北京的“兄弟”开出租车喜欢和乘客谈论国家事务一样。北京的“兄弟”在车里讨论,范围很小。郑国的许多人聚集在学校里讨论,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谈论什么?“左传记”襄公在31年说:“在执政方面”就是在谈论国家事务。当然,也有赞扬和批评。
在春秋时期的国情下,子产引发的争议可想而知。据《左传》记载,一位名叫兰明的官员听到乡校的批评,非常生气,于是向子产提出建议:关闭或摧毁乡校怎么样?
然明知道,子产曾经说过,只有德高望重的圣人才能依靠宽容来说服人们,其次,这个角色应该实施激烈的政治。火很猛烈,人们看到恐惧,很少烧死;水很弱,人们喜欢玩水,很多人会淹死。然而,由于子产必须实施激烈的政治,他当然不会对反对自己的人有礼貌。
然而,子产的回答却出乎意料。子产说:“为什么?人们迟早会去那里,谈论国家大事,这就是他们关心国家的原因。我会实施他们称赞的事情;我会改变他们生气的事情。他们实际上是我的老师。他们怎么能毁掉他们?我听说真正爱自己的人可以减少怨恨。我没听说强硬的威胁可以防止怨恨。当然,摧毁农村学校可以阻止批评的声音,但你有没有想过,人们的怨恨就像一条大河,修建大坝可以阻止一段时间,一旦决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受伤,现在救援已经太晚了。最好开辟一些小渠道,因势利导。我的意思是,把乡校的议论当药吃。”
[img]124694[/img]
然明很佩服。他说:“我现在意识到你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像我这样的恶棍真的没有前途。如果按照你的方法实施,郑国会有希望的!”
既实行猛政,又容纳人们的反对,这似乎是对立的宽严两面,统一在子产身上。子产在春秋时期首创多元局面。
孔子非常赞成这件事。比子产小30岁左右的孔子听说子产不会破坏鲁国的乡校,强烈称赞:“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有人说子产不仁,我不会相信!”
孔子这样称赞子产,说明儒家有赞成舆论监督的一面。孔子虽然鄙视法律,但主张仁爱人民,所以赞成让人民说话。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上,面对诸多君主闭目塞听的弊政,子产不毁农村学校已成为人们来回讨论的著名政治文明案例。唐朝韩愈傲慢自大,很少说别人的好话。例如,他的朋友刘禹锡、刘宗元参与永贞创新,韩愈出言不逊,诅咒刘、刘是“恶棍”,极其刻薄。但韩愈在《左传》中读了子产的事迹,心向往之,特地写了一篇名文《子产不毁乡校颂》。
也许韩愈被感动得可以,这位以卫道著称的老古板,写得像梁启超一般的情溢笔端:
我很想念子产!要知道,舆论很难用力量完全禁止。堵住人的嘴,听不到批评,很难检查自己的错误。这不就像聋了吗?执政地位是危险的。如果子产不毁乡校,郑国的政治就会理顺。
一开始,周厉王暴虐无道,中国人诅咒他,他派下属杀了说话的人。结果如何?人们站起来反抗,把他驱逐出去。
不幸的是,孩子出生不合时宜,只能在郑国这样一个小国里实施他的良政。如果把孩子出生的政治理念推广到全世界,那就太好了!像孩子出生这样聪明的大臣太少了。现在,谁能继承和扩大孩子出生的概念呢?我真的很想念古人!
一位大学教授说,他的痛苦是舆论监督是一种进口产品,缺乏当地资源。面对我们的传统,提倡舆论监督似乎不是很自信和令人信服。
谁说舆论监督只是西方的产物?子产的成就、孔子的支持和韩愈的赞扬,充分说明舆论监督具有悠久的地方资源,也是我们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
这是改革家子产在中国政治发展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仅此一端,就值得写一篇大文章。
在子产大刀阔斧的改革之际,古希腊雅典著名改革家梭伦后来也登上了改革的舞台,展开了东西方改革的竞争。
公元前594年,贵族出身的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随后开始改革。
当时雅典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债务奴隶。农民破产,想把土地抵押给贵族。如果一段时间后还不能还债,不仅会彻底失去土地,还会成为奴隶,被送到市场上卖到国外。这是债务奴隶,导致雅典社会关系极度紧张。
梭伦上台,下令禁止所有“以人为担保的贷款”,并下令赦免穷人的所有“公私债务”。国家负责赎回被卖到国外的奴隶。梭伦还命令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将官员的资格改为基于现有财产的数量,并根据现有财产情况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承担不同的义务。这样,非贵族商人和平民就有了仕途的机会。恩格斯曾评论说,这在系统中引入了一个新因素——私有财产。梭伦还规定,雅典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设立了400人会议。在四个等级中,除最低等级外,其他三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梭伦的改革意义深远,可以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体的基础。
在这场比赛中,子产改革和梭伦改革堪称双璧。不幸的是,子产改革的方向后来没有继续发展。
子产不毁农村学校的启示:最早提出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