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玄龄是如何坐稳宰相的?他的行为风格怎么样?今天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说到优秀的宰相,方玄龄就是大家嘴边的名字。的确,他是一位成功的宰相,他的事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房玄龄
方玄龄叫方乔,字玄龄,和杜如晦合称为“房谋杜断”,但杜如晦英年早逝。之后,他协助唐太宗李世民,使唐朝一步步强大起来。他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先驱和执行者。李世民一辈子都离不开房玄龄。到了暮年,房玄龄多次请辞。李世民说:“国家长期相任,忽无良相,如失双手。如果公众的力量保持不变,他就不会放弃。”
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方玄龄被比作双手。为了报答这位明君,方玄龄直到生命结束才辞职。那么,方玄龄已经在宰相身边22年了。有什么秘密吗?遇见李世民是一个永恒的先贤,但方玄龄自身的素质起着主导作用。他务实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是成功的保证。秘密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一心为公
有一次,李世民让建议医生王贵评价几位宰相。他对方玄龄的评价是“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这确实是对方玄龄一生的真实写照。有三件事可以表现出来:
李世民剧照
首先,方玄龄跟随李世民南征北讨,打了无数胜仗。每次胜利后,大多数士兵都竞相寻找珍宝,而方玄龄则忙于收集地图和书籍。如果敌营里有能臣良,他会交朋友,推荐给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英雄中的肖恩、虎牢关大破窦建德时献计的薛收、与他同名的杜如晦都是方玄龄推荐的。
其次,家庭支郎中的一个职位存在空缺。这个职位控制国家税收的统计和部署是非常重要的,但对官员的要求也很高。当没有合适的候选人时,为了确保这一重要职能的顺利进行,占首相地位的方玄龄亲自担任了一名小郎官。
第三,贞观二十二年,病危的房玄龄依然担心国事,上表建议,劝太宗停止征求高句丽。太宗看到表情叹了口气:“这个人就像这个国家一样危险,还能担心我。”
二,谨慎
方玄龄的官员应该非常谨慎,官员越大,地位越高,就越谨慎。在玄武门的变化中,方玄龄率先就长孙无忌的优势提出了建议。胜利后,方玄龄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五人为首,确立了他在太宗朝的地位。
贞观三年后,李世民想拜方玄龄为王子少师。面对这份荣耀,方玄龄小心翼翼地拒绝了,只担任王子詹。虽然做的工作都差不多,但是王子老师不当,却成了王子的下属,说明方玄龄谦虚谨慎。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再次提出拜房玄龄为王子少师。这一次,他不好意思拒绝,但考虑到当太子的老师有很大的责任,他上表太宗,要求辞去尚书左仆射杀宰相的职务,专心当老师。李世民下诏既是安慰,也是鼓励,还略带生气地训斥了几句,老房子以自己的职责兼任太子少师。但是太子少师需要接受太子跪拜的礼仪,老房子深感不安,犹豫不决,也不敢接受太子跪拜。朝中大臣听说后,都称赞他谦虚的美德。
方玄龄越谦虚,官越大,进位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李世民还将爱女高阳公主嫁给了房子。方玄龄的生活达到了顶峰。
[img]338346[/img]
李世民剧照
三,本分
作为一名大臣,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了表现出与大臣的亲密关系,皇帝可以开玩笑和设置亲密关系。也许大臣们不能认真对待他们能做什么。他们必须牢记君主和大臣的方式。
方玄龄做得很好。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出发前将首都长安托付给方玄龄,并解释说老房子决定没有大小。面对重托,方玄龄并没有长大。
有一次,房玄龄接待了一位告状者,房玄龄问他:“你起诉谁?那人说:“告诉你房玄龄!老房子想了想,对他说:“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命令左右,将此人直接送到前线,由皇帝裁决。李世民听说老房子送来了投诉,心里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准备好刀斧手伺候,当那人刚说要告房玄龄时,李世民二话没说就斩首了。并致书房玄龄:以后自己决定这种小事,不要耽误我打仗。
如果老房子敢自己处理投诉,李世民一定会充满怀疑。这样处理,虽然方玄龄受到批评,但君臣关系良好。处于如此高的位置,仍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仍然可以承担这样的责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三个秘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方玄龄一生恪尽职守,孜孜不倦奉献,成为后世宰相的典范。
浅见寡知,以便正在方家。
房玄龄是如何坐稳宰相的?他的行为风格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