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王安石的事迹了解多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苏轼是政治对手。然而,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彼此相互欣赏。在与苏轼的交往中,王安石曾经有一个精彩的上联给他制造了困难。结果,几千年来没有人能对得起下联,这句上联成了“绝对”。
要说两个人是政治对手,其实并没有针锋相对那么夸张。当时王安石是宰相,苏轼的官职比他差很多。王安石主张变法,苏轼反对激进,两人会在法庭上争吵。
但是苏轼是谁呢?世界著名的天才会写诗,会填词,会写作文,懂歌赋。王安石本人也是文学爱好者,仍然很欣赏苏轼。他们偶尔一起喝酒唱诗,互相学习文章。王安石比较保守,苏轼比较洒脱,有些傲慢。
[img]330947[/img]
有一次,王安石在家里赏菊花。突然,他受到了启发,在桌子上写了两首咏菊诗。他想不出后面的句子,所以他暂时回到卧室休息。这时,苏轼来找他。他听说王安石正午睡,在书房里等着。他看到王安石写的诗,读了出来:“西风昨晚穿过花园,吹着黄花和地金。”
苏轼觉得很有趣。他以前见过菊花。即使菊花在秋风中枯萎,它们也会留在树枝上。他从未见过花瓣被吹得遍地都是。苏轼认为王安石是个胡说八道的老人,决定嘲笑他。苏轼写了一支笔,在这两首诗后面又写了两句话:“秋花不比春花落。他说他会和诗人一起仔细吟诵。”
当王安石午睡醒来时,苏轼有事要做,离开了。看到苏东坡暗示嘲笑的续句后,他觉得苏东坡的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两人政见不合,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王安石为他送行,故意给上联刁难他,说如果你对得起,你很快就会回到王朝。
苏轼听王安石吟道:“七里山塘,半塘三里半。”原来,从苏州金昌门到一个叫虎丘的地方,中间有一条叫“山塘”的路,大概七里长。中间还有一个地名叫“半塘”。苏轼不久前走过这条路,王安石给了他这句话。苏轼想了很久,没想到会有什么好下联。
来到黄州后,苏轼心情不好,经常和朋友一起喝酒解闷。秋天,黄州的菊花盛开。苏轼和他的朋友们在后花园喝酒赏菊。突然,风雨交加,菊花被吹得东倒西歪,金色的花瓣散落在地上。苏轼惊讶地发现,不同地方的菊花是不同的。
因此,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只是井底的青蛙,王安石知识渊博。至于王安石给他的上联,苏轼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非常整洁的下联。后人曾经用“九溪蛮洞,中洞五溪中”来对,但还是不完美。那么,你能得到更好的下联吗?
王安石出了一个绝妙的联盟,结果绝对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