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员陈求道。字得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咸宁人进士。北宋时期,永安镇西河桥畔迁来一户官宦家庭。主人是陈康民。他是嘉佑年间的进士,官员是大中医生。来咸后,他买了乡村和兴东宇,成为这里著名的富人。陈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家庭,一个书香的家庭。他的祖先伯宣公是汉代著名的逸士,从福建迁江州,与汉儒马聪结庐隐于庐山,被朝廷当地崇拜为郎后,在江州德安置田,落业定居。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门楣光大,人才辈出,登科第、列朝班数十人。唐熙宗嘉其门第业儒为本,孝义为先,给予“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的皇联赞誉。国家功臣陈求道才华横溢,道德文章都叫帅气。登进士后,出为鄂州通判,志洁行高,勤政爱民,每一次议论,其言论。后来被朝廷提拔为建议医生(职掌议论国事的官员)。宋徽宗称其为“道德文章,是文臣之高手;协赞大议,是国家的功臣。”
高风亮洁
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初六,金主遣使奉册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新帝登基,坐受百官朝贺。只有吴革、陈求道等朝臣不赴朝。陈求道闻到张邦昌的暴君,悲愤不已,泪流满面,说:“国亡不能存,主辱不能死,安忍北方而事贼?几天不起,忧郁成病,吐血不止。邦昌等位后,召求道入朝。求道不从,复以利禄诱之,授求道为开封府尹。求道以二帝蒙羞为耻,想自杀以殉国,为侍从救得免。其高风亮节,备受推崇。
壮志难酬
建炎元年4月,张邦昌在中国人的唾骂声中,恐慌不已,自知失知寡助,帝座难保,于是请太后传诏天下,拥立康王为帝。五月,康王位于南京,在抗金派大臣岳飞、宗泽、韩世忠的支持下,改元建炎。命宗泽为开封留守,时开封地区官兵,军粮短缺。入夏时,陈留河溃口,44日水运不通,京师大恐惧。都水监使者宗泽授陈求道(执掌全国河渠、堤堰长官),命令求道堵口。求道亲带民工,日夜奋战,仅七日竣工,河水尽归故道,水运畅通,京都之围遂解,军民雀跃,众口交嘉。建炎四年(1130年),荆湖诸路盗贼蜂起,小股千人,大股千人,占州占县,骚扰人民,朝廷无法控制。宗泽教邓、随、襄、营镇抚使(提督兵马将军)。求道受任后,兵食不给,屡经上奏,待无所答,难以赴任。他壮志难酬,不得不弃职归里。
杀身成仁
来自江州义门的陈求道,受儒家传统教育,把“仁义”二字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曾在《仁书》中说:“仁者天下公理,私欲害之,公理亡。“仁”成了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他回到咸宁后,为了避免战争,全家都搬到了嘉鱼。因祸再迁蒲岐之龙堂寺。不久,鄂州刘忠叛变,率数千人屯蒲岐,探索道居龙堂寺,却被掩兵包围,希望求道当挂名教练,冠名而惑众。求道宁死不从,惨死于叛军刀刃之下。叛军迁徙后,村民们不得不要求道尸,埋葬在二十四都之兴陂(今赤壁田头凡)。1948年,西河桥重建,乡绅重建了一个亭子,亭子里立着一块刻有纪念碑的碑文“宋忠臣陈求道故里”,解放后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今石碑搬迁在宝塔镇笔峰塔基脚下)。陈求道一生以仁义为本,以忠孝为先,杀人成仁,舍生取义,雄心勃勃,宿愿已偿,可谓死得其所。
仁义高于命:北宋历史上忠臣陈求道的壮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