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看周王季的故事。
商王武乙死于河渭之间后,他和他的儿子文丁就位了。文丁在《史记殷本纪》中作为“太丁”,但古本《竹书纪年》和殷墟卜辞都作为“文丁”。此外,卜辞也作为“文武丁”,是第一位使用双死后的国王。
虽然武乙之死有很多疑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文丁上台之初,周人的实力还不清楚。不但没有向周人问罪,反而支持周人攻打戎狄。荣狄既是商人的敌人,也是周的敌人。文丁当然愿意和两只老虎竞争。古籍《竹书纪年》记载,文丁二年,周王季历渡过黄河,攻打燕京之戎(今山西祁县)。但是燕京戎很强,周军大败。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季历东进。文丁四年来,季历攻打了余武之戎(今山西长治屯留)。这一次,周军赢了,征服了余武。
三国吴人魏注《国语》说,西周末分布在成周以北的鹿、洛、泉、徐、蒲等部落,都是魏姓赤狄的分支。“徐”应该是余(徐)吾;“鹿”是鹿国(今陕西长治鹿城),“洛”是东山高落氏(今山西元曲)。春秋时期,它将成为中国心腹的大问题。
河东季历的告捷,让商周离第一次这么近,这让文丁感到很不安。为了笼络季历,文丁册封为牧师,这个“牧师”与基督教职的“牧师”无关。《周礼》说“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国是诸侯国君,伯是诸侯之长。牧羊人大概是两者之间的区域领袖,汉末三国时期的“州牧”职位也是这样来的。当时季历的职位相当于西方诸侯之长。
随着商王的正式任命,季历一个接一个地攻击了荣迪。文丁七年来,周王季历成功攻打并征服了他;11年来,季历再次攻打了伊徒之戎,并逮捕了三名贵族。伊徒之荣和伊徒之荣的具体地点尚不清楚,大约在今天的山西。周人的实力在河东迅速增长。文丁没想到荣迪会这么粗鲁。当然,他不能再担心季历养老虎了。
然而,季历此时是殷商的牧师,文丁自然没有借口攻击他,文丁的处境也不好。文丁三年后,环水一天三次断流。在今天殷墟的东北方向,环水是商人的“母亲河”。根据考古发现,殷墟西、南还有一条大灰沟,南北长1100米,东西长650米。殷墟没有城墙,只有环水和灰沟作为护城河。对于迷信鬼神的商人来说,欢水断流非常震撼。根据汉人京房的解释,水断流代表君臣不和。从这个角度来看,商王国内也有很多危机。
事实上,除了内部不稳定外,武乙和文丁也一直在对外战争。据布辞报道,武丁时期,商朝北部有一个叫“方”的敌国;一般来说,外国被称为“某方”,但这个敌国只有一个“方”字,非常独特。祖庚、祖甲时期,这个“方”开始侵扰商国;林辛、康丁时期,“方”进一步成长,经常侵扰商国。商王对“方”很头疼,但此时的主要敌人是西方的“羌方”,没有大规模追求“方”。
直到林欣和康丁连续战胜羌方,吴毅和文丁支持周人拘留西方,他们才能腾出手来对付“方”。吴毅和文丁主动攻击“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最终抑制了“方”的傲慢。然而,“方”并没有完全消除,直到最后,帝王和帝王时期仍在骚扰商国。
除“方”外,武乙、文丁时期的另一个大敌是“召方”。在商国西部,召方在甲骨文中也被称为“刀方”。召方曾联合攻击商国,武乙、文丁时期大规模攻击召方,后来西方的威胁基本解除。周初,重臣召公石可能是召方的族长。大概召方被文丁打败后,不得不投靠邻近的周人。这也说明武乙并非倒行逆施的神经病,相反,武乙还是挺有能力的,正因为如此才被周人算计出来。
随着西方的“召方”和北方的“方”基本平定,西北最强大的只有一个周国。商周矛盾即将到来。
文丁一直怀疑他父亲的死很棘手,所以他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并邀请季历来到商业之都。如果季历不来,难道没有理由攻击他吗?季历知道山上有老虎,但权衡利弊,仍然愿意去。果然,季历一到达商业之都,就被文丁囚禁了。就像季历害怕吴一样,文丁也害怕让老虎回到山上,所以他找到了杀死季历的借口。
古书《竹书纪年》中出现了“文丁杀季历”一事。史记殷本纪和周本纪都没有记载,但从当时商周的情况来看,这件事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吕氏春秋首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东汉人高诱认为,这段话说的是季历“勤劳国事,甚至死亡,所以文王哀思痛苦”,这是他从未见过《竹书纪年》。《史记龟策列传》说商纣“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这里的“王子”显然是“季”字的错误,所以商纣也应该是文丁的错误。
季历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君主。太王的父亲只是在岐山周原站稳了脚跟,季历已经开辟了疆域,到达了河东。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王选择他作为继承人,把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外放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史书上说,太王看中季历的儿子昌是圣君,这显然是事后诸葛式对文王的美化。无论是《诗经》还是《史记》都以太王、文王为主,夹在其中的王季多少受到了冷遇。但周灭商不是一蹴而就的,季历的历史地位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然而,武乙无缘无故死亡,季历迅速崛起,最终触发了商王文丁的杀心。于是文丁先下手为强,从世界上消灭了季历。季历死后,子昌即位,是著名的周文王。周文王应该如何面对商朝?
[文丁杀季历]什么事件?季历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