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朱元璋的制度安排 明朝没有后宫干政现象

在古代,每个朝代基本上都有太后干政的现象。如果王子继位时还年轻,太后通常会垂幕听政,这似乎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明朝太后当政的例子很少。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朝在这方面的预防还是比较到位的。即使中间有几个反复无常的皇帝,皇权也没有受到威胁。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就想到了这一点,经过他的改制,杜绝了让后宫干政的机会。

明朝立国276年,传了16位皇帝。在这16位皇帝中,有许多“奇葩”。

例如,明宣宗朱瞻基,被称为“蟋蟀天子”。朱瞻基是明朝罕见的圣贤,但他有一个爱好:打蟋蟀。为了满足他的爱好,地方政府和人民收集优质蟋蟀送入宫殿;

例如,被称为“木匠皇帝”的明代朱由校。朱由校不喜欢处理政府,但对制造木器非常感兴趣。他很聪明,制作了一批优秀的家具和娱乐工具。真的是一个被王位推迟的熟练工匠;

比如沉迷于酒色的明神宗朱奕钧,身体虚弱,每况愈下,执政后期长达30年不出宫,不理朝政。明世宗朱厚云也喜欢不上班,20年不理朝政..

奇怪的是,明朝虽然有这么多精彩的皇帝,但没有一位太后趁虚而入,以垂幕听政的方式掌握皇权。

垂幕听政是指太后或皇后代替皇帝处理朝政,寺庙用窗帘遮住,以避免怀疑。垂幕听政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从战国、汉朝、唐朝、宋朝到清朝,有宣太后、赵太后、吕太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垂幕听政。只有明朝没有垂幕听政。

为什么会这样?

[img]328858[/img]

一是朱元璋提前打了“预防针”。

朱元璋在明朝成立之初,为了防止皇帝的母亲和妻子利用皇帝的年轻或无能来控制政府,导致皇权旁落,他特别做出了制度安排:在为王子和公主安排婚姻时,他特别注意与开国英雄、中低级官员甚至平民家庭通婚,而不是选择强大的家庭结婚。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明确规定“后妃不得干政”,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

[img]328859[/img]

第二,明朝大部分皇帝都是成年继位。

朱元璋就不说了。建文帝朱允炆22岁继位,明成祖朱迪43岁继位,明仁宗朱高炽47岁继位,明宣宗朱瞻基28岁继位,明英宗朱祁镇9岁继位,明代宗朱祁钰。
22岁继位,明宪宗朱见深18岁继位,明孝宗朱佑门框18岁继位,明武宗朱厚照15岁继位,明世宗朱厚忠15岁继位,明穆宗朱载三十岁继位,明神宗朱义钧十岁继位,明光宗朱常洛三十九岁继位,明武宗朱厚照十五岁继位,明思宗朱由检十七岁继位。

垂幕听政一般都是皇帝年轻,无法处理朝政大事,只能由太后“代劳”。皇帝继位时成年后,太后显然无法垂幕听政。

[img]328860[/img]

第三,明朝建立了完整成熟的政治结构。

当明神宗朱琏钧继位时,他只有10岁。他是明朝继位时最年轻的皇帝。由于明朝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政治框架,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帮助下,许多政治事务可以妥善处理,无需朱琏钧亲自处理。因此,朱琏钧能够一步一步地学习和培养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

然而,明朝也有机会垂幕听政。

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因病去世。朱瞻基的长子和9岁的朱祁镇登基为皇帝。皇帝还年轻,无法处理政治事务。我该怎么办?一些大臣提议请朱祁镇的祖母张太后听政治。此前,朱瞻基在遗诏中明确表示,朱祁镇应在实施前请示皇后和皇后进行国家大事。

据说张太后有明宣宗的遗诏和大臣的支持,可以公开听政。但是张太后拒绝了,她回答说:“不要破坏祖先的法律。”

然而,尽管张太后拒绝了听政的建议,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尽职尽责地帮助朱祁镇。


朱元璋的制度安排 明朝没有后宫干政现象朱元璋的制度安排 明朝没有后宫干政现象

,,,,,,,,

  • 明世宗统治的嘉靖年间有何表现?他在位多少年
  • 明世宗嘉靖帝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名叫朱厚熜。朱厚熜公元1507年出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的第二个儿...

  • 胡蓝之狱看朱元璋的残忍:明太祖朱元璋的极端统治
  • 朱元璋起自微寒,做了皇帝以后,能够不隐晦他的出身,显示出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信心。但是,他的微寒身世和残酷斗争的经历,...

  •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结局如何?建文帝是怎么死的
  • 关于朱允炆的结局结局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与他的皇后一起被烧死在皇宫中。当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皇宫,宫...

  • 揭露明朝徐达的死因:为什么墓碑比朱元璋高?
  • 徐达一生中留下的最大谜题是他的死。这样的版本是众所周知的。据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害怕开国功臣会抢走他的天下,于是他下...

  •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的明朝将军石亨:石亨是怎么死的?
  • 渭南人石亨(-1460年)。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拉,颇有战功。后来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