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每个朝代基本上都有太后干政的现象。如果王子继位时还年轻,太后通常会垂幕听政,这似乎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明朝太后当政的例子很少。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朝在这方面的预防还是比较到位的。即使中间有几个反复无常的皇帝,皇权也没有受到威胁。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就想到了这一点,经过他的改制,杜绝了让后宫干政的机会。
明朝立国276年,传了16位皇帝。在这16位皇帝中,有许多“奇葩”。
例如,明宣宗朱瞻基,被称为“蟋蟀天子”。朱瞻基是明朝罕见的圣贤,但他有一个爱好:打蟋蟀。为了满足他的爱好,地方政府和人民收集优质蟋蟀送入宫殿;
例如,被称为“木匠皇帝”的明代朱由校。朱由校不喜欢处理政府,但对制造木器非常感兴趣。他很聪明,制作了一批优秀的家具和娱乐工具。真的是一个被王位推迟的熟练工匠;
比如沉迷于酒色的明神宗朱奕钧,身体虚弱,每况愈下,执政后期长达30年不出宫,不理朝政。明世宗朱厚云也喜欢不上班,20年不理朝政..
奇怪的是,明朝虽然有这么多精彩的皇帝,但没有一位太后趁虚而入,以垂幕听政的方式掌握皇权。
垂幕听政是指太后或皇后代替皇帝处理朝政,寺庙用窗帘遮住,以避免怀疑。垂幕听政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从战国、汉朝、唐朝、宋朝到清朝,有宣太后、赵太后、吕太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垂幕听政。只有明朝没有垂幕听政。
为什么会这样?
[img]328858[/img]
一是朱元璋提前打了“预防针”。
朱元璋在明朝成立之初,为了防止皇帝的母亲和妻子利用皇帝的年轻或无能来控制政府,导致皇权旁落,他特别做出了制度安排:在为王子和公主安排婚姻时,他特别注意与开国英雄、中低级官员甚至平民家庭通婚,而不是选择强大的家庭结婚。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明确规定“后妃不得干政”,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
[img]328859[/img]
第二,明朝大部分皇帝都是成年继位。
朱元璋就不说了。建文帝朱允炆22岁继位,明成祖朱迪43岁继位,明仁宗朱高炽47岁继位,明宣宗朱瞻基28岁继位,明英宗朱祁镇9岁继位,明代宗朱祁钰。
22岁继位,明宪宗朱见深18岁继位,明孝宗朱佑门框18岁继位,明武宗朱厚照15岁继位,明世宗朱厚忠15岁继位,明穆宗朱载三十岁继位,明神宗朱义钧十岁继位,明光宗朱常洛三十九岁继位,明武宗朱厚照十五岁继位,明思宗朱由检十七岁继位。
垂幕听政一般都是皇帝年轻,无法处理朝政大事,只能由太后“代劳”。皇帝继位时成年后,太后显然无法垂幕听政。
[img]328860[/img]
第三,明朝建立了完整成熟的政治结构。
当明神宗朱琏钧继位时,他只有10岁。他是明朝继位时最年轻的皇帝。由于明朝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政治框架,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帮助下,许多政治事务可以妥善处理,无需朱琏钧亲自处理。因此,朱琏钧能够一步一步地学习和培养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
然而,明朝也有机会垂幕听政。
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因病去世。朱瞻基的长子和9岁的朱祁镇登基为皇帝。皇帝还年轻,无法处理政治事务。我该怎么办?一些大臣提议请朱祁镇的祖母张太后听政治。此前,朱瞻基在遗诏中明确表示,朱祁镇应在实施前请示皇后和皇后进行国家大事。
据说张太后有明宣宗的遗诏和大臣的支持,可以公开听政。但是张太后拒绝了,她回答说:“不要破坏祖先的法律。”
然而,尽管张太后拒绝了听政的建议,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尽职尽责地帮助朱祁镇。
朱元璋的制度安排 明朝没有后宫干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