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和蜀汉一直是联盟关系,直到孙权私下联手曹操夺取荆州,杀死关羽,盟友关系才破灭。但孙权为什么突然把矛头指向荆州关羽?事实上,逍遥津之战后,孙权改变了对外策略。张辽只有800名士兵,两次击败吴军,化解了合肥之围,也让张辽名扬天下。但对孙权来说,继续把曹操当作主要对手似乎太难了,如果不能控制荆州,刘备就有可能超越自己。
[img]328739[/img]
建安25年(公元215年),孙权亲自带领10万军队北上攻打曹魏政权在长江北岸的军事重镇合肥。这是三国时期东吴对曹魏发动的最大规模、最强大的主动攻击。结果在合肥城外逍遥津被曹军将军张辽7000人对阵,惨败回归,孙权教练差点成为俘虏。
逍遥津惨败,徐州方向不适合进攻
这场战斗的惨败,尤其是东吴在全国各地投入了士兵,却输给了曹军数千名骑兵的惨痛教训,让东吴彻底反思了自己未来的战略。逍遥津之战前,东吴的战略重点是淮扬和徐州,也就是曹操领土的东南地区。其中淮扬地区无险可守,少数大城市之间的河岔纵横,容易被分割包围。
徐州位于苏北平原,地形平坦,是北方骑兵的地方。苏州一直擅长水军作战,但骑兵决斗屡遭失败。更重要的是,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的青州驻扎着战斗力强的臧霸军团,南方的徐都是曹魏政权的所在地。即使苏州幸运地赢得了徐州,也很难长期保持下去。
吕蒙提出建议,转攻长江中游
针对这种情况,东吴将军吕蒙明确提出:“今天的操作在河北,新的破诸元,抚集幽河冀,没有时间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自可克。然而,地形是陆通的,骑自行车的。至尊(指孙权)今天得到徐州,后期会有争议。虽然有七八万人留着,但他们还是很担心。最好取羽毛,这取决于长江。形势有益。”
也就是说,与其在与曹军骑兵的野战中浪费兵力,不如充分发挥东吴军队在水战中的特长,将战场转向长江,占领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那里的千里之地并不比徐州差,用东吴都督鲁肃的话说:“夫荆楚与国邻,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富贵。如果有,皇帝的资本也是。”。
荆州巩固东吴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荆州对魏、蜀、吴都具有重要意义。蜀占荆州,可以利用“东连吴会,西连巴蜀”的地理位置,处于进攻、退守的主动地位。也可以同时从襄樊、汉中两个方向攻击中原,实现“复兴汉朝,回归旧都”的目标。魏占荆州,长江自然保险与蜀、吴共享,可随时沿河上下、北西川、南江东,最终统一世界。
然而,荆州对东吴的意义更为重要。它位于长江中上游,东面是出川的咽喉水道——三峡,也是封锁西川的天然屏障。从荆州向东到大海,长江绵延千里,是南北之间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南方政权最可靠的宽阔防线。占据荆州,西部可利用三峡自然保险,使蜀汉势力止步于川东;北部可利用水军和曹魏政权,确保江东政权的稳定。
经过一番策划,孙权下定决心,将兵锋转向驻扎在荆州的关羽。
逍遥津的战争盟友关系也破灭了 孙权为什么要把矛头对准关羽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