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将领袁崇焕,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争议。早年,袁崇焕率军多次击败清军,取得宁远、宁锦战役胜利,但后来魏忠贤辞职回乡。崇祯皇帝即位后,他除去魏忠贤,重新启用袁崇焕,后来袁崇焕击退皇太极救京师之围。但魏忠贤余党仍不愿放过他,还联合要求弹劾袁崇焕。后来崇祯皇帝认为袁崇焕与后金有联系,构成叛国嫌疑,被处决。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叛国者”一直存在争议。
[img]328699[/img]
袁崇焕见到崇祯皇帝后,对他做出了“五年平辽”的承诺。后来崇祯皇帝处决袁崇焕时,成了他的罪名,说他“大言欺君”。那么,袁崇焕应该这么说吗?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的话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平辽”的目标在五年内无法实现。李成良、熊廷碧、孙承宗等人先后领导了平辽的事业,但未能取得成功。后来,祖大寿、洪承类和吴三桂都没有成功。因此,袁崇焕显然不会成功。他说那是夸海口。
然而,即使之前之后没有一个将军在平辽取得成功,也不能证明袁崇焕不能取得成功。
@ 袁崇焕说的是平辽五年,崇祯却没有给足够的五年时间。从1628年7月,袁崇焕下达军令,到1629年11月,袁崇焕被逮捕才一年多。1630年8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才两年。袁崇焕这次能证明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袁崇焕没有接受任务,皇太极还在打架。袁崇焕接受任务后,皇太极已经打到了北京。这说明袁崇焕不行。
事实上,皇太极对北京的打击只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而且皇太极并没有突破袁崇焕的防线,而是突破了别人的防线。此外,即使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也不会轻易把皇太极打跑。而且,如果袁崇焕当时不是京勤王,那就是直捣皇太极的老巢。皇太极可能不需要解决北京的围攻就逃跑了。@ 袁崇焕平辽的效果不能用这个事件来测试。
崇祯只给了袁崇焕一年时间,就把他抓起来处死,能证明袁崇焕说的是大话吗?
@ 袁崇焕说“平辽五年”是有条件的。他有三个条件:一是给他权力,让他在安排部队和派遣将军时有发言权。二是各部门要协调配合,粮草、武器、人力等方面要及时到位。特别是朝廷大臣之间,不要互相拆台。袁崇焕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两次给崇祯皇帝写书,并说了这句话。第三,国王要信任他,也就是崇祯皇帝要信任他。只有相信他,我们才能成功。
所以,崇祯皇帝是否达到了袁崇焕的要求?
一开始,崇祯皇帝完全同意了袁崇焕的要求。他还给了袁崇焕一把方宝剑。此外,崇祯皇帝还找到了户部、工部、官部和兵部,这样他们就必须按照袁崇焕说的去做。
但这是真的吗?显然不是。崇祯皇帝没有给袁崇焕权力。袁崇焕为了打击当地军阀杀死了毛文龙。这实际上是整顿军队的一项重要措施,但这已经成为崇祯皇帝最终杀死袁崇焕的原因。
他没有得到袁崇焕讲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事实上,正是朝鲜大臣们陷害了袁崇焕,崇祯皇帝不信任袁崇焕。因此,当袁崇焕不顾自身安全长途攻击回京勤王时,崇祯皇帝在这一点上抓住了袁崇焕。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没有达到袁崇焕讲述的三个条件。袁崇焕怎么会成功?
即使袁崇焕达不到“五年平辽”的目的,他也是对的。为什么?
当时崇祯皇帝新上任,刚刚扳倒魏忠贤。要知道,平辽早期的任务其实都掌握在魏忠贤手中。崇祯皇帝为了独自掌权,扳倒了魏忠贤,所以他对平辽一事没有信心,非常焦虑。袁崇焕在这个时候站起来,其实最重要的是给崇祯皇帝信心。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辽军压境时,很多人建议宋真宗赶紧往南逃。只有寇准说,那些说要往南逃的人应该被砍掉!与此同时,他认为北宋虽弱,但仍能战胜辽国。而且,为了表现出冷静,还在禅州喝酒。按照崇祯皇帝的观点,寇准是欺君之罪,而且还在战场上喝酒,真的该杀了。但宋真宗并没有杀他,当时朝鲜很多人也认为这是寇准冷静的表现。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实际上给了崇祯皇帝信心。即使五年内无法实现,目标也应该设定。有什么问题?现在我们都在制定五年的计划。最终可能无法实现。我们不应该制定这个计划吗?
由此可见,袁崇焕这么说,一点也没错。
袁崇焕原本是康庆明江的一员 为什么最终会成为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