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曹尚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曹尚对司马昭的权力和政权不满,于是决定带人亲自讨伐司马昭,但曹尚没有成功。有人说曹尚的行为缺乏策略,但曹尚敢杀权臣,是继曹睿之后最勇敢的魏国皇帝。此外,曹尚不可能毫无准备地对司马昭发生冲突。没有人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但不能说曹尚太鲁莽了。历史上,皇帝杀权臣的例子并不少见,有成功有失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
曹魏第四皇帝曹丕的孙子曹尚,高贵的乡公,对司马昭的擅权不满,愤怒地带领身边的卫士攻击司马昭。结果,他在战斗中被杀,留下了“司马昭的心,路人都知道”的名言。关于曹尚,后人有很多争议。有人说他是以卵击石的愚蠢,也有人称赞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类似曹操,聪明谨慎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曹尚绝对不是一个愚蠢的人。当时,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我在这里摘录了一些:
少好学,夙成。-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魏氏春秋
武帝更生也是非常人。-晋书
少主相依旧,只有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文心雕龙
[img]327117[/img]
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 曹尚好学,学有成,出口成章;@ 曹尚的气质与他的曾祖父曹操非常相似。更不用说知识了,将曹尚与曹操进行比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全面的评价。如果一个像曹操这样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那么这不仅是对这个人的不公平评价,也是对曹操的一种诽谤,曹尚不可能是一个愚蠢的人。
而且从他继承王位的过程来看,这个人显然是个聪明谨慎的人。当他从封国来到洛阳时,所有的文武大臣都去迎接他,但他非常谦虚地想下车向所有官员致敬。负责礼仪的官员告诉他,作为天子,没有必要向大臣致敬。这时,曹尚以超高的情商回答:“我还是大臣。于是下车感谢群臣。然后他来到停车门,周围的人告诉他,皇帝可以按照惯例直接乘公共汽车进入。曹尚再次谦虚地说:“我被皇后召到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意思和刚才差不多,都说皇帝不能越过,就走进宫门拜见太后。当天,他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称帝,所有参加仪式的百官都很高兴(百僚陪位者欣欣雁)。曹尚刚来的第一天,就以超高的情商征服了大臣。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傻瓜呢?
[img]327118[/img]
借题发挥,志向远大
甘露元年(256年)2月陈冰日,曹尚在太极东堂宴请大臣,与大臣学者讨论夏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竞争,最终得出以少康为优的结论。这次讨论显然是曹尚故意有节奏的。他开始讨论礼仪。他说话时被曹尚带走了,开始讨论历代君王的得失。然后曹尚引出了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和汉朝创始人刘邦更好的话题。
这个话题本身没有问题,比较两位不同时代的国王,古人和现代人都经常这样做。但问题的关键是,少康是中兴夏朝的国王。当时,夏朝的政府被韩卓篡夺。少康躲在民间秘密积蓄力量,最终夺回了国家统治权。当时曹魏大权旁落司马氏,魏帝曹尚讨论少康中兴,不是简单的评价人物,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曹尚通过推崇少康告诉大家,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决心成为少康,中兴大魏;其次,通过大臣们的反应,我们可以看看大家是否还对曹魏感兴趣,赞成他的言论,从而判断谁能吸引和利用。
曹尚的手段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经过两天的讨论,大臣们至少表面上同意他的观点——少康比刘邦强。但在我看来,群臣似乎不太同意这一观点,但由于曹尚的身份,曹尚几乎强迫他发表声明。这还不够。曹尚还命令钟会记录这次讨论的过程,这有点像立字为证,拖人下水。只要他最终同意少康强的大臣,就可以曲解为同意曹魏中兴。
曹尚这次利用了这个话题。我不知道有多少曹魏大臣赢得了他的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司马昭的警惕。这个小皇帝很聪明,真的有点像曹操。
[img]327119[/img]
井底困龙,孤注一掷
此后,曹尚只与文臣学者讨论学术问题,利用讨论学术和实施教育的起源,提拔了一些人。他们正在培养自己的力量,但与司马昭加速篡权的过程相比,他们只能是杯水车薪。
甘露元年,“命将军司马文王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斧”。甘露两年后,诸葛诞不征兵,发兵反,次年司马昭平定。需要注意的是,诸葛诞反司马昭而不是曹魏政权。甘露三年,平定诸葛诞后,“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九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加九锡是彻底篡位的前奏。在此之前,王莽加了九锡,曹操加了九锡,然后汉朝两次结束。
甘露四年后,“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黄龙是土德的征兆,曹魏以土德为主,取代了大汉的火德。本来应该是吉祥的,但曹尚有不同的理解:
是时候,龙还在看,咸以为吉祥。皇帝说:“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数屈于井,非嘉兆也。”还是作潜龙之诗讽刺自己,司马文王见而恶。-《汉晋春秋》
曹尚基本上是半公开的抱怨。司马昭听到后感到厌恶,觉得小皇帝不知道该怎么办,两人的矛盾逐渐加剧。
甘露五年后,被困在井里的黄龙曹尚终于忍不住了,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也知道。我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坐以待毙。今天,当我和清等自出讨之的时候,我发动了兵变,既幽默又残忍。事实上,皇帝想向大臣们发动兵变。当时,他对三位大臣说,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只有王经建议皇帝继续耐心,发动兵获胜的几率很小,这是不合适的。但曹尚此时已经受不了了了,留给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终于出征了。另外两个人,赶紧去告诉司马,这让司马昭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在战斗中杀了曹尚。
[img]327120[/img]
事件评价
后人评论说,如果不是王沈、王业的告密,面对司马昭没有准备,曹尚很有可能成功。但我想说的是,即使幸运地成功了,曹尚也只是他后代粉丝元子游的结局(北魏孝庄帝元子游杀了权臣尔朱荣之前,曾说过“宁死高贵乡,也不做汉献帝生。尽管他杀了尔朱荣,但尔朱荣的侄子为叔叔报仇,然后杀了元子攸。司马氏势力已成,一名司马昭死亡,许多姓司马的司马将继承政治遗产,继续掌权。
而且更多的人指责曹尚做事不耐烦,愚蠢,看似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正如我上一段所说,司马氏势力已经成功,如果不发动兵变,无非就是多活几年,再也翻不过局面了。作为大魏的皇帝,曹操的血流淌在太祖武帝曹操身上。他有自己的骄傲。陈胜和吴广都能说“今死也死,举大计也死,等死,死国可来”。曹尚为什么不慷慨地死去?汉献帝是一种人生境界,高贵的乡公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可以同意汉献帝的选择,但不能指责曹尚的决定。
曹尚以英勇的死亡赢得了皇帝的尊严,也应该赢得后人的尊重。与其偷生活,不如死得高贵!
曹尚是个傻瓜吗?曹尚为什么敢向司马昭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