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大乱之际,一位名叫瓦岗军的农民武装横行世界。三年来,瓦岗军威震四方,“骑千群,长戟百万。喝马则河洛可竭,工作精神是极华
著名的秦叔宝、程咬金是瓦岗军的将军,甚至单雄信、徐世积、魏征等大人物都纵横其中。
[img]325982[/img]
正是这样一支风景一时的起义军,在公元618年突然崩溃。
瓦岗军突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瓦岗军首领李密、徐世积、秦叔宝、程知节、魏征都是隋末唐初著名人物。
瓦岗军前往四面八方,称霸河南,摧毁了隋朝官军的主力军,成为全世界义军推戴的盟军。然而,正是这样一支风景如画的起义军,在力量达到顶峰后,突然风流云散,无迹可寻。瓦岗军突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一、李密的战略失误
瓦岗军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他的首领李密和翟让。其中,李密是首要人物。
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军破金堤关杀张须陀。据兴洛仓介绍,一年左右从1万多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最后,在大业13年2月,翟让推荐李密称魏公,改元永平,正式建立了与隋朝对抗的政权。
李密的选择是打宇文化和。
这个决定很难理解。
[img]325983[/img]
宇文化,背负着杀君的恶名,擅长秦王杨浩为皇帝。隋朝官方和起义军都是过街老鼠大喊大叫的一部分。如果你把他放进海关,自然会有人清理他。最现实的是,洛阳的王世充不太可能与宇文化和平相处。
瓦岗军可以开辟道路,放宇文化,进入长安,引诱其他力量进攻和杀戮。瓦岗军踮起脚尖,可以利用渔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处理好宇文化和问题可以抵消进攻洛阳的战略错误。
但不幸的是,李密再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他率领部队在河南北部与宇文化和恶战,打败了隋朝最后一支主力军骁果军。宇文化和逃往北方,李密无法追赶,于是收兵回洛阳继续攻打王世充。
只是瓦岗军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勇敢。骁果军是隋军精锐中的精英。瓦岗军杀死1000个敌人,损失800个。劲兵良马在战斗中消耗了很多。从实力对比来看,对王世充没有太大优势。
在这两个战略失误之后,李密和瓦岗军迎来了末日。
三、莽山之战
王世充和李密在洛阳战斗了100多次,双方都受到了伤害。李密的重要顾问柴孝和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溺死于洛河。王世充的部长杨伟、王辩、霍举、刘长恭、梁德也死于瓦岗军的战斗。
在宇文化和事件之后,胜利的天平已经悄然倒向王世充。
虽然李密知道自己的实力受到了损害,但他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做出改变。瓦岗军没有建立像样的政权,没有固定的政府仓库,也没有供应系统。所有的粮食准备都来自隋朝的粮仓。后来,储粮量巨大的回洛仓库逐渐耗尽。李密不得不减少开支,减少对士兵的奖励。瓦岗军长期疲劳,得不到奖励,军队的心越来越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王世充率领5000名精锐主力进行决战。李密强行作战,结果
公元618年9月,王世充率领5000名士兵进行决战。战前,李密采纳了大多数将军对敌人的积极主张,但他不知道瓦岗军在几场战争后已经伤害了他的活力,不再勇敢。结果,与王世充的战争失败了;在自己的部门遭受重创后,李密自豪地轻视敌人,没有设置障碍,导致王世充派出200多名奇兵成功突袭,瓦岗军再次失败。
李密打算回洛口仓城休养。就在他即将进入仓城的前夕,李密的右长史冰元真的动摇了他的信心,告诉了王世充瓦岗军的动向。
虽然李密已经知道了李元的真实情况,但他假装不知道,并试图在王世充军队穿越洛河时进行半渡。然而,瓦岗军屡败不复,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的气象已不复存在。李密派去侦察王世充进军的候车人,但他粗心大意,没有侦察到情况。王世充已经涉洛,李密匆匆出军迎敌。结果,他无法支撑,失去了老虎的监狱。
正是李密一次又一次的骄傲轻敌,不断给王世喘息补充的机会,让瓦岗军在各有各的胜算的情况下战败。经过这场战斗,瓦岗军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了。莽山战役失败后,李密很快投降唐朝,然后被杀。
虽然莽山之战是瓦岗军失败的终点站,但它也是在以往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李密的战略失误、军队的上下失误、常年战争部队的活力损失等都导致了在中原引人注目的瓦岗军在短短一年内迅速失败并灭亡。
为什么风景一时的瓦岗军打不过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