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备来说,建安24年(公元219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也是蜀汉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当年5月,刘备在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中全胜,曹操被迫退回关中,刘备获得荆州、益州以外的第三个重要根据地。当年6月,刘备派孟达刘峰向东进兵,再次取胜,攻占上庸三郡,与关羽守卫的荆州形成角势,蜀汉发展形势良好。
[img]321471[/img]
当年7月,关羽发动荆襄战役,向北方进攻曹操。关羽的北伐进展顺利,取得了淹没七军的巨大胜利,蜀汉的国家威望达到了顶峰。出乎意料的是,刘备的盟友孙权忘记了自己的利益,在关羽身后刺伤了荆州。关羽在孙曹的两次南北攻击下被摧毁,死于战败。
[img]321472[/img]
关羽之死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到目前为止,孙刘联盟已经完全破裂,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了重大转折点。从那时起,吴与曹魏勾结。从那时起,刘备需要同时面对吴和魏的强敌。蜀汉张武两年来,刘备不顾一切地发动了夷陵之战,以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东吴大都督鲁迅采取了深入诱敌、后发制人的策略,打败了刘备,大败而逃。刘备一个接一个地遭受了重大挫折。他很沮丧,生病了。当时,刘禅还是一个16岁的黄毛儿童,没有治理国家、就业和军队的经验。为了确保刘禅能够顺利接管,让蜀汉长期掌握在刘家的后代手中,刘备对蜀国的下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安排。
[img]321473[/img]
为了保住刘禅的地位,刘备煞费苦心。就连他一生中最信任的诸葛亮也成了他的预防对象。为了防止少主在位、权臣乱政的局面,刘备采取了制约诸葛亮的重要措施。刘备的把戏非常聪明。他知道,如果他不让诸葛亮的家人占主导地位,他必须为诸葛亮培养一个竞争对手。
刘备已经有了合适的候选人:辅汉将军、甘为太守李严。李燕忠于蜀汉,军事才能强。根据东汉官制,刘备突击提拔李严为尚书令,尚书令的地位和权力与宰相相似。@ 刘备还封李燕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主要掌握蜀汉的军事权力。这样,李燕的地位和实权都和诸葛亮差不多,李燕和诸葛亮的关系一般。若诸葛亮想大权独揽甚至阴谋造反,必须先过李严这一关。
[img]321474[/img]
刘备这样做是多余的还是必要的?事实胜于雄辩。刘禅登基后,李燕真的与诸葛亮发生了权力纠纷。他们在军政大事上相互制约,矛盾不断。随着两人冲突的不断升级,无法忍受的诸葛亮果断行动,毫不费力地摧毁了李燕。然而,李燕倒台后,诸葛亮并没有采取任何专权乱政或阴谋造反的行动,而是越来越勇敢地帮助刘禅。
[img]321475[/img]
可见刘备采取措施限制诸葛亮是多余的。如果诸葛亮是忠臣,刘备的阴暗用心显然会打击诸葛亮的自尊心和热情,让他感到失落,“我将把心转向明月,但明月照沟通”。若诸葛亮是奸臣,想篡权自立,凭他的能力,当时蜀国没有人能阻止他。幸运的是,诸葛亮宽宏大量,并不太在意,否则蜀国很可能会上演司马懿夺权的悲剧。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要防范诸葛亮? 是否有必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