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王后,大臣们两次推荐张昭担任总理。第一次,孙权不同意,只是委婉地说,总理有很多责任,害怕厌倦张赵,最后选择了孙邵担任总理。孙邵死后,大臣们再次推荐张赵,孙权不同意。这一次,他直截了当地说,原因是他不喜欢张赵,他的脾气“又臭又硬”,所以他任命顾勇担任总理。
一、张昭的臭脾气
历史上,张昭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常犯颜直劝,与孙权意见不合,常使孙权下台。
有一次,孙权举行宴会,喝酒,孙权疯狂发作,命令人们用水倒那些歪歪扭扭的大臣。孙权告诉大臣们,今天要喝得开心,每个人都必须喝醉才能掉进鱼塘里!张赵看到孙权这么胡说八道,一句话也没说,然后离开了宫殿。
孙权拦住他说,大家都很开心,为什么公公生气?张昭立即回答说:想想周王酒池肉林宴会嘉年华,他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件坏事。孙权无言以对,立即结束了宴会。
[img]319011[/img]
还有一次,孙权很高兴,因为辽东公孙渊遗使说要叛魏归吴。他决定派使臣带领一万人支持金银珠宝。然而,张昭认为公孙渊会被打败,反对孙吴支持公孙渊。但孙权不顾张昭的反复劝阻,坚持这样做。
后来,公孙渊出卖了吴栋,杀死了孙权派往辽东的使者,并吞并了孙权的士兵和财产。张昭为此生病了。孙权亲自到门口打电话,张昭没有出来。孙权愤怒地命令士兵们用土封住张昭的房子,说张昭永远不用出去。
张昭不甘示弱地堵住了内门,强硬地说他不打算出去。看到无效的孙权进一步下令放火烧门,想逼张昭出门。没想到张昭把门关得更紧,说宁死不出来。孙权赶紧下令扑灭火。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站了很久,但张昭还是不想出去。
张昭的儿子们担心事情会太僵硬,认为如果他们不出去给皇帝面子,他们会改变张昭的损失,帮助张昭出去与孙权和解。孙权把张昭载带回宫殿,深深地批评了自己。直到那时,他们才和解。
从这两个故事来看,张昭经常和孙权硬顶。正如孙权所说,张昭的脾气又臭又硬,根本不懂得灵活。但是这样的人真的不适合当孙吴的宰相吗?
二、孙权的轻浮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不谈脾气,不让张昭担任总理,而是把这个职位给孙邵和顾勇,这是对张昭的极大不尊重。
一开始,张昭在孙策的时候就受到了高度重视。孙策临死前,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对张昭说:如果仲谋不任事,你就自己拿。这时,孙的基础并不稳定,强敌在一边,主少国怀疑,周瑜在其他地方,这真的是孙的关键时刻。
[img]319012[/img]
然而,孙策死后,张昭迅速做出决定,带领所有官员建立了孙权。与此同时,他还扮演了东汉朝廷,严格要求当地将军不得擅离职守,迅速稳定局势。张昭没有辜负孙策的信任。他为孙氏服务了两代人。他一直忠诚,从不懈怠。他为东吴政权牺牲了几十年。在功劳方面,总理的位置应该给他。
再者,要成为贤君,就要敢于接受建议。张昭的眼力、勇气、威望都是东吴群臣中的第一位;而且他忠于国家,刚直不阿,是宰相的最佳人选。更何况孙权晋升吴王后,随着地盘的扩大,权位的稳定,傲慢的心越来越长,轻浮不当的行为和是非之旅时有发生。文武大臣虽有劝诫,但都不敢直言不讳。独张昭无所顾忌,正直敢言,每次都直言不讳地顶撞孙权。
正是因为张昭,一个不怕死、不怕孙权的人,吴国才没有衰落得这么快。孙权晚年逼死陆逊,使吴国陷入长期内乱。只是张昭死了,没有人能再控制孙权了。孙权说了很多关于张昭的坏话,但他只是不想让任何人照顾他。
张昭:为什么孙策的托孤重臣不能被孙权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