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曹操在识人用人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当时著名的荆襄凤雏庞统,才高八斗,却不被刘备重视。《庞统传》载道:“先领荆州,统以守鄱阳令,在县不治,免官。"这里的“守鄱阳令”,当时只是一个很小的官员。此外,庞统的工作仍然是一个几乎没有实权的服务员,主要负责向县长提出建议,从事一些毫无价值的辅助工作。比如督邮检查县令政绩时,他要负责对县令进行掩护。此时,庞统只需坐在第二个座位上,根据监督对县令的调查,不断向县令提供事先准备好的信息。可见庞统千里之才,却坐上了这个官位,真是大材小用。
[img]316898[/img]
曹操不同于刘备。曹操对张恭的态度就是一个例子。《三国志》载:“张恭素有学行,郡人推行长史事,恩信十足。“这里的“县长史”只是比庞统任命的“从事鄱阳令”稍大一些的官职。曹操的地位不可能知道。然而,曹操听到了张恭的故事,并主动邀请他谈话。曹操主动寻找人才的行为在他的生活中数不胜数。这种主动给他带来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好人才,其中陈矫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img]316899[/img]
陈矫原本是扬州广陵人,现在是江淮地区的人,后来避难,南下迁往江东。陈矫传说:“陈矫,广陵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孙策和袁术,都是当时诸侯中的佼佼者,建安三年时,孙策曾携左右出行,来吴郡考察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当时,陈正正陪同父亲在吴郡周围狩猎。由于孙策热爱狩猎,他可能在狩猎过程中遇到了陈矫。然而,陈矫不是武夫,而是文士。目前还不清楚孙策是如何欣赏陈矫的,但孙策回到吴郡后,立即派人邀请陈矫出仕,最终被陈矫拒绝。
[img]316900[/img]
与孙策类似,是袁术对陈矫的青睐。袁术是个有气侠性格的人物,很少看得上别人,连江东霸王孙策都不在他眼里,但他却青睐陈矫。也是建安三年左右,袁术当时正被曹操打败,《袁术传》载道:“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正是在这之前之后,袁术听说了陈矫的名字,就派人去招他,才高八斗的陈矫,连孙策都看不上,显然不会接受袁术的邀请。陈矫内心的候选人,其实是刘备。
[img]316901[/img]
当时刘备刚到徐州,陈矫有一次去徐州看望老朋友陈登,和陈登聊天。陈矫想听听他对刘备的看法,因为陈登也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物。史料记载说:“太守陈登请为功曹,称陈矫说:‘雄姿出众,有王霸之略,我敬刘玄德!"""听了陈登对刘备的评价后,陈矫再也没有顾虑过,他希望马上见到这位刘皇叔。然而,第一次见面让他失望了。离开时,陈矫说:“本愿为君谋,却不喜周旋。刘备没有回答,陈矫一怒之下,做出了“投曹公”的决定。
[img]316902[/img]
建安六年左右,陈矫通过陈登与曹操的关系,向曹操自荐。曹操显然不同于刘备。在陈登的推荐下,曹操非常尊重陈矫,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陈矫对曹操说:“虽然鄙郡(江东)小,但也是一个便利的国家。如果蒙古救援为外藩,吴人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倾盆。这个王业也是王业,看风景,崇德养威。“陈矫的话是建议曹操对付江东孙氏的策略。陈矫认为,江东地盘虽小,也不富裕,但四通八达,能迅速与周边势力结合。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它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这股势力形成之前,曹操必须先下手为强,向江东周边地区传播武略和仁爱,让这些地区的所有人都认为曹操是明君。然后,他们可以消灭江东的孙氏,而无需大惊小怪。曹操对陈矫的建议非常满意,留住了他。
[img]316903[/img]
从表面上看,刘备可能不知道自始至终拒绝了什么样的鬼才。这个鬼才本可以很容易地被刘备纳入他的阵营,但刘备不需要这个鬼才。从事后来看,正是这位陈矫成了蜀汉中期的心腹之患。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掌蜀汉。此时,被刘备拒绝的陈矫已被曹魏司徒排名。陈矫在位期间,主要负责曹魏的民事社会治理。当时,陈矫政绩斐然,为曹魏后方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史载他:“旬月走访八十二县,每到一地,都经常入民,与之同食同住,交流不断。矫以此法,了解民情。或者突然走访一地,在此期间作奸犯科,在职不恭,全部免官,在任三年,八州数十县,人民安乐,都是矫之功。”
[img]316904[/img]
很多人认为蜀汉中期的心腹之患是司马懿和张合的一代。不知道司马懿和张合能否安心御敌,根本原因是后方的大力支持。以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上营之战为例。当时司马懿从来不担心后面的粮草供应,但相反,诸葛亮总是担心后勤保障。史载:“司马宣王每一个临战者,都会向各位支付后勤粮草事宜,凡从冀州运抵雍凉粮,即足抵军队半年粮。明帝中,冀州供粮775万斛。魏郡55万斛,渤海县60万斛,其余县供粮不断。“当时粮草及时供应的主要原因是陈矫具有良好的整体规划和治理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蜀汉真正的心腹之患,不仅仅是司马懿和张合的一代,曹魏帝国后面的大管家陈矫也是蜀汉肘腋之患。
刘备身边有鬼才陈矫,不用有鬼才陈矫。 投奔曹操后,却成了蜀汉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