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桓伊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无论你是80后还是90后,你都应该听过一首歌,那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那句“红尘有自己的痴情者,不要笑,痴情太疯狂”,还有“看世界上有多少故事,最消魂的梅花三弄”,不知道唱了多少人的心声。
这首诗可以追溯到桓伊,也就是说,这首《梅花三弄》实际上是桓伊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影响了1000多年的后代,显示了它的受欢迎程度。
《世说新语》和《晋书》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王徽去都城建康,泊船青溪,碰巧遇到桓伊乘车经过岸边。王徽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也是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父子。王徽之出生在琅琊王家,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士族。
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最著名的是“雪夜访戴”的故事。
一天下雪,王徽之半夜醒来,推着窗户看了看。天地间白茫茫,诗意兴盛,边喝酒边大声吟诗。王徽之太高兴了,突然想起了百里外的朋友画家戴安道,于是催促随从一夜之间划船,第二天早上终于看到了戴家的大门。
但奇怪的是,当他到达门口时,王徽之没有敲门,而是挥舞着袖子说:“让我们回去吧。”结果,随行人员莫名其妙地笑了笑:“我利用了一段时间的兴趣,现在兴趣消失了,当然,我应该回去,为什么我必须看到戴安道!”
原文是:我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看穿!内涵意味着:结果不重要,我想要的是艺术的过程。
戴安道后来得知此事,说:“徽之真气质,这才是我的知心朋友。”还留下了“乘兴而来”和“兴尽而归”两个成语,为语文做出了贡献。
这就是王徽之,很有个性,士族任性,@ 遇到名鼎鼎、懂音乐的桓伊,这样的王徽之怎么能放过呢?
[img]300862[/img]
于是王徽之叫人过去拦住桓伊的车,说:“闻君善吹笛,试着为我演奏。”
桓伊似乎也听说过王徽之的名字,@ 非常谦虚地下车,下车后,为王徽之演奏《三调》之曲,一弄寒山绿萼,二弄姗姗绿影,三弄三叠落梅,笛声悠扬,曲意深长。这是《梅花三弄》的原曲。
桓伊也很有意思,吹完之后一言不发,直接上车就走了。两个人一句话也没说。很有趣。
也许,这就是名人的浪漫,魏晋的风度,不要问我是谁,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只需要凡人世界的眼睛,就足以解释一切。美不需要知道谁是谁,凡人世界有自己的痴迷,不要笑痴迷太疯狂,看世界上有多少故事,最灵魂的梅花三玩。
桓伊既敦又优雅,而王徽则疯狂而博闻。虽然他们不说一句话就见面了,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意外相遇,千古杰作《梅花三弄》诞生了。
这就是梅花三弄的起源。
事实上,桓伊当时的名气远远大于王徽之,桓伊是当世名将。据《晋书》记载,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军事。
公元371年,咸安第一年,桓伊担任淮南太守。前秦号称万人敌的张蚝和王鉴率3万军入侵淮南,被他设计伏击,几乎消灭了前秦军。
公元383年,建元19年,雄心勃勃的前秦傅坚率领80万军兵临城下,试图摧毁东晋,统治世界。傅坚军压境时,西中郎将桓伊挺身而出,率领西府军与谢玄北府军并肩作战,多次在鼓角连鸣中战斗冲锋,多次取得巨大成就,最终以少胜多击败前秦80万军队。
说桓伊功勋赫赫,战功累累。虽然他取得了这样的战功,但他谦虚朴素,性格不张扬,从不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img]300863[/img]
也许,这是音乐的功劳,音乐陶冶了他的情操。《晋书》记载“好音乐,尽一时之妙,江左第一。有永柯亭笛,经常吹自己。”他唱挽歌,羊昙唱乐歌,袁山松唱《行路难》,被时人称为“三绝”。桓伊最擅长吹笛。
桓伊是武侠小说中剑胆琴心的典型代表。
据说桓伊执掌桓温遗产后,依然念念不忘北伐,聚集流民,恢复民生,训练军马,积蓄力量。不幸的是,这个愿望在东晋的权力斗争中消失了,桓伊死于任命。
尽管桓伊离开了,但他的《梅花三弄》却影响了后人一千多年,至今流传至今。
桓伊在历史上有多厉害,东晋名将兼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