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赵匡胤政策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成立宋朝后,曾与赵普有过“雪夜定策”,参与者可能还有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雪夜定策”的主要内容是“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宋朝经过太祖和太宗两代皇帝的努力,逐步扩大了宋朝局促的领土,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随后,宋太宗赵光义向北进军,消灭了小国北汉,然后两次大规模北伐契丹,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img]299004[/img]
如果燕云十六州恢复顺利,宋朝真的可能是“复汉唐旧疆”。然而,两次大规模北伐(太平兴国北伐和雍西北伐)都以宋朝的惨败告终,这也导致宋朝300多年来一直受到北方强大政权的压制。那么,宋太祖赵匡胤指定的“先南后北”战略真的错了吗?
[img]299005[/img]
作为一代英雄,赵匡胤制定这一宏伟战略当然不是他的冲动。毕竟,这一战略已经实施了20年。在制定这一战略之前,赵匡胤至少与三位大臣讨论过。起初,赵匡胤想先解决北方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消除最强大的敌人。但在三位大臣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下,赵匡胤改变了主意。
[img]299006[/img]
第一:魏仁浦
魏仁浦是周世宗柴荣临终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他继续在宋初担任首相。赵匡胤曾问魏仁浦:“我想征服太原。怎么样?”魏仁浦的回答是“欲速不达”。
第二:张永德
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也是周世宗柴荣执政期间的权臣(殿前点检)。柴荣临终时,为防止权臣篡位,将张永德调离京城,让赵匡胤接替他的职位。宋朝建立后,张永德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赵匡胤曾问张永德“并(今太原)、汾(今汾阳)之策,张永德认为:“虽然彼兵少而悍,再加上北俘之援,不可突也,待其困弊,是可图耳”。
第三:赵普
[img]299007[/img]
赵普是赵匡胤早期最依赖的大臣。赵匡胤与赵普的会谈是著名的“雪夜决策”。当晚,赵匡胤试探性地问赵普:“我想接受太原。”赵普回答说:“太原应该是西北两侧。如果它一举两得,它就会被我独挡。为什么不让我姑姑留下来,把所有的国家都平坦下来呢。彼弹丸黑子的地方会逃到哪里?”
从赵匡胤与这三位大臣的会谈中,我们可以知道,赵匡胤一直强烈希望先平定北方小国北汉,而北汉实际上代表了契丹的势力。与北汉作战意味着宋朝必须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与契丹作战。但三位大臣都不建议先在北方用兵。一方面,宋朝刚刚建立国家,时机不成熟;另一方面,北汉最小的国家迟早会被收复,而南方有大量的分裂势力,需要优先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最终决定先南后北。
[img]299008[/img]
我们经常将赵匡胤与柴荣进行比较,认为柴荣曾主张“先北后南”,他死于北伐。然而,我们只看到了他北伐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的整体布局——《新五代史》记载:
是时候,世宗新就位,锐意征伐,挠群议,亲败刘敏于高平,回归益治兵,感慨万千,有平天下的志向...(王)朴谓江淮为先。世宗雅已知朴,看到他的议论伟然,他感到惊讶,引导和讨论世界,所以他决定使用它。
换句话说,周世宗柴荣早就与王朴达成了共识。他们也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但后周在攻击南唐时,遭到了南唐和契丹的攻击。柴荣不得不调整方向。首先,让我们看看北方契丹的颜色。他的总体策略仍然是优先平定南方。
[img]299009[/img]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后来的宋朝和宋朝已经有300多年没有恢复燕云16个州了,长期处于北方强大政权的抑制状态,怀疑“先南后北”的策略可能是错误的。但这个想法本身就有问题,这完全是一个“结果论”!如果没有“南北”,宋朝可能根本没有北伐的力量;如果赵匡胤后来的皇帝有优秀的军事能力,北伐可能就不会那么悲惨了。
柴荣先北后南的主张是真的吗? 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政策真的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