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刘禅和孙皓真的是一对大草包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曹操、刘备、孙权也是人杰。在曹操眼里,刘备和自己一样,孙权是儿子。
辛弃疾《破阵子》中:孙仲谋就像生孩子一样。)
至于三个人的后代,他们也有自己的智慧和愚蠢,其中曹芳、刘禅和孙皓被同意为三个傻瓜,但刘禅和孙皓真的很愚蠢吗?
[img]298124[/img]
刘禅,刘备之子,蜀国第二位皇帝。刘禅的生活和《三国演义》差不多。然而,根据魏略的说法,刘备在小沛抛弃家人和儿子后,年仅几岁的刘禅进入海关并被出售。扶风人刘括来到汉中,收养刘禅,娶了他,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刘禅和刘备认识了他们。他们是长子,被封为王子。
刘禅被卖了这段时间,虽然他没有接受正统教育,但他不应该是个傻瓜。事实上,刘禅知人善任,不像诸葛亮干纲那样反感他。为了让诸葛亮的党羽害怕,刘禅巧妙地相信了黄浩。
(黄皓是诸葛亮死后长大的宦官,一直和董允、姜维调皮捣蛋,让这些人不再像诸葛亮那样权倾朝野。
刘禅曾对姜维说:浩趋小臣耳,向董允切齿,我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由此可见,刘禅对黄皓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恶心的董允、姜维。
当然,刘禅能力不强,后期对姜维、黄皓的控制力减弱,蜀国政局也不稳定。
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曾说:我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我有三罪,何面而反?)
当然,最重要的是,刘禅并不困惑。诸葛亮死后,他没有设立总理职位,以避免朝臣力量的再次扩大。此外,他还提拔任命蒋婉、邓芝、费祎、姜维、宗预、董允、陈志、张毅等人都是杰出人物,拖着蜀船顺利运行。
当然,这艘船的船长是刘禅。刘禅掌握了军国大事。刘禅点头答应控制任免和征兵,说皇帝刘禅比曹睿、曹芳、曹尚更舒服。
可以说,要不是邓艾偷渡阴平,蜀国存活几十年也没问题。
刘禅最有意思的是,他知进退,明祸福。
[img]298125[/img]
邓艾从阴平到绵竹,杀诸葛瞻,围困成都。最后,刘禅投降,他能活下去,祝福一方稳定。
刘禅投降后,迁居洛阳。面对司马昭,刘禅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不在乎自己以前是一个国家的国王,也不想试图复国。他安静地成为一个亡国之君。
(刘禅还是有智慧的,他的资格在历代皇帝中也算中上。权臣在一边,安然不乱;大权独揽,冷静,只有这两个皇帝能做到。
汉质帝刘赞对权臣梁冀的专权不满,面斥梁冀,被毒死;
曹尚,高贵乡公,讨厌司马昭的专权,悍然起兵,被杀;
吴废帝孙亮谋杀权臣孙琳,被废,后被毒死;
[img]298126[/img]
孙浩是东吴末帝,孙权孙子,孙和之子。孙浩前后对比很大,前期比较聪明,后期比较昏庸。可以看出,这个人并不是没有智慧,只是大权独揽后什么都看不见。
孙皓即位后,并不是说吴国没有机会超越魏国。魏蜀连年战争,消耗了无数的钱粮,使国家疲惫不堪。
特别是司马氏篡逆之心明显揭露的时候,先是太尉王凌谋杀司马懿,然后是守卫淮南的无丘节俭(guan qiu
jian)、文钦兵变,然后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氏(257年),经过多次动乱的曹魏,底蕴大丧。
264年即位的孙皓,如果安心发展,真的有机会超越曹魏)
当然,孙浩没有这样做。孙浩的缺点是傲慢迷信。孙浩不尊重大臣,经常酷刑大臣。曾经建议立孙浩为皇帝的濮阳兴和张布对孙浩沉迷于酒色不满,被孙浩清算。他们被杀了,夷为三族(那些对孙浩很好的人就这样结束了,这表明其他人有多痛苦)
孙皓当皇帝几年后,吴将经常倒戈,国内民变四起。
但昏庸归昏庸,孙皓这个人并不傻,而且身负傲气。
孙皓投降后,晋国大臣贾充对孙皓说:听说君在南方挖人眼,剥人脸皮,这是什么刑法?
孙皓回答说:作为臣子,杀君奸险不忠的人,将被处以这样的刑法。
(其实只是讽刺贾充杀死高贵乡公曹尚(曹魏皇帝,没有死亡头衔)
贾充听了沉默,羞愧难当。
刘禅和孙皓都是傻瓜,但他们是亡国的囚犯。归根结底,他们仍然对人民、政府和大臣不敬意。
我不知道这两兄弟在洛阳相遇时是否对以前的荒谬感到有点内疚?
刘禅和孙皓真的是草包吗?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