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孔融为什么反对曹操篡位吗?接下来,我将向你解释
就气质而言,孔融属于汉末名士的风格,不像三国时期流行的谋士、策士、少年名人。他一出仕,就被当时的司徒杨赐征辟,进了司徒府。之后,在评估官员时,他毫无忌讳地弹劾了当时中常侍推荐的许多人,得罪了宦官集团。孔融也公开反对何进从河南尹被征召入朝担任将军,何进想杀他,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才没有杀他。从此,孔融名满天下,成为当时的海内名士。
董卓当政后,孔融出名了。一开始,他也非常重视他。首先,孔融成了司空,很快就成了中军侯。三天后,他被崇拜为虎贲中郎将。这是一个相对先进的军事职位。当时,董卓正准备废少帝辩,改立陈留王协为帝,孔融经常找机会劝董卓,董卓慢慢也不喜欢他,被改为议郎。这还不够,正好黄巾余罪对北海郡的影响比较大,董卓让人推荐孔融担任北海相。
孔融到北海相任后,虽然经过多方努力,但未能击败来犯的20多万黄巾军。黄巾军退休后,他收拾残局,安定人心,保靖地方,参与诸侯对董卓的攻击。然而,当黄巾军管亥来犯罪时,他又被黄巾军包围了。不得不派下属太史慈突围,向平原相刘备求助。刘备当时并不出名。得知孔融向他求助,他非常高兴,于是派了3000人的军队帮助孔融解围。
[img]293933[/img]
此时,曹操和袁绍分别占领了山东和河北,势力越来越大。孔融所在的北海县离袁绍和曹操不远,所以有必要选择一边排队。但孔融拒绝了,依然心存汉朝,坚持只忠于朝廷。有人劝他选边站队,他不但不听,反而杀了进言人。刘备代领徐州刺史后,上表朝廷,推荐孔融代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绍派袁谭,孔融不敌,城陷后逃跑。
从那以后不久,汉献帝从关中逃到洛阳,但洛阳的宫殿破裂了。汉献帝本人没有军队,无法在洛阳立足,所以曹操把他送到了许昌。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孔融被朝廷开除为将军,很快就搬到了少府。在此期间,孔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经常站出来起草奏章,其他大臣只是在他起草的奏章上签名。
在洛阳当官期间,曾奉汉献帝之命调解关东诸侯的太傅马日丹去世。孔荣上书反对朝廷认为他为朝廷跑来跑去,想给他更高标准的礼貌。孔融的原因是,虽然马日丹有很多微薄的工作,但这些都是臣子的职责。此外,在被袁术拘留期间,袁术成为皇帝的意图非常明显。马日丹受到胁迫。每次袁术扮演朝廷,他都让马日丹在第一个签名,这相当于参与袁术的叛乱。
刘表在荆州牧区,私下郊区祭祀天地,孔融也公开上书弹劾刘表。虽然知道此时的朝廷其实只是曹操掌握的傀儡,曹操此时正忙于与袁绍作战,没有太多的余力去攻击刘表,但孔融仍然公开上书,声称刘表私下祭祀天地的违法行为是违法的,已经超出了大臣的职责。
虽然这两件事看起来有点顽固,古老,不合适,特别是在朝廷实际上已经成为曹操的傀儡,这些只是正确的胡说八道,不能改变汉朝皇帝和汉朝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帮助改变国家形势,但孔荣这些话显然不仅是胡说八道,而且有其实际意义。
[img]293934[/img]
这个实际意义是什么?反复强调君主和大臣的区别,强调大臣应该承担君主的义务,如果考虑到孔融的真实情况和汉朝皇帝的情况,这显然是对曹操的实际掌握和控制,也就是说,曹操不学袁术,刘表这些人,不要忘记他们的大臣责任,不要有任何想法。作为一名文臣,孔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汉朝朝廷。
因此,孔融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多次嘲笑、嘲笑、嘲笑曹操,不是目标,不是所谓的骄傲,故意聪明,而是有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政治理由,即批评曹操,打击曹操的傲慢,以免曹操超越朝廷,维护汉朝廷和汉朝皇帝。虽然和你衡、杨秀一样,他也不会为自己的才华感到骄傲,但他的行为和你衡的裸体责骂曹一样,都是政治行为,而不仅仅是傲慢和不羁。
曹操最终决定杀死孔融,不仅他真的无法忍受孔融的嘲笑和嘲笑,而且当孔融死时,曹操已经摧毁了他在北方最大的对手袁绍,正准备征服刘表,统一全国,他不再需要宽容孔融这样的士林领袖,而是通过杀死孔融迫使全国各地的士兵对他发表政治声明,或者继续忠于汉朝,像孔融一样被杀,要么尽快向曹操输诚,支持曹操篡汉自立。
[img]293935[/img]
@ 孔融之死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所谓的聪明。这是曹操向全国士人发出的明确信号,要求他们篡夺汉族,自力更生。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至少在曹操自己能控制的领土内,他不能再允许孔融这样坚决反对自己超越汉朝的人继续存在。
为什么孔融反对曹操篡位?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