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西汉名臣赵错之死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汉朝自刘邦成立以来,大封诸侯王,政治、军事、经济相对独立,形成了实际的国家,特别是吴、楚、齐等国家,势力越来越大,给西汉政权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自汉朝皇帝以来,朝臣们一直提出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最具代表性的是贾毅,提出了“少建诸侯”的削减战略,但没有引起文帝的足够重视。
到汉景帝时,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赵错出现,再次提议朝廷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明确指出:“今削之反,不削之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书》)意思是早切晚切,诸侯要反。如果早切,诸侯王反得早,但准备不充分,灾难小;切得晚了,诸侯王准备充分了。虽然反得晚了,但是灾难更大了。
[img]291969[/img]
景帝终于采纳了赵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吴国在抓住楚王、赵王、胶西王等诸侯王的过错,成功切断部分封地后,准备对最强大的吴国进行手术,与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等六国发动叛乱,最终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的混乱。七国以“朱赵错、清君侧”为旗帜,联合起兵攻打朝廷。
为了平息叛乱,景帝首先听从了朝臣袁盎的建议,斩断了赵错,并惩罚了他的九个民族。然而,叛乱并没有平息。最后,他不得不派遣将军周亚夫带领36名将军镇压,几乎竭尽全力,花了三个月才平息七国之乱。
虽然七国之乱的平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政府诸侯国封地隐患的问题,但诸侯国的势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汉景帝借此机会剥夺了诸侯国的一些政治权力和管理权力。诸侯国强大难制的局面大大缓和,中央集权巩固,为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创造了条件。
庾错提出了“削藩政策”,引发了七国之乱。虽然朝廷付出了代价,但从当时的情况和削藩效果来看,庾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但他最终被杀为九族。这真是一种不公正的死亡和悲惨的死亡。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学者都为此感到遗憾。一致的观点是,庾错的死亡是袁盎的陷害,景帝听了袁盎的诽谤,一时被迷惑误杀。
从表面上看,这是真的。但结合当时的情况和事件,似乎并不那么简单。赵错的死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个性因素、竞争、政治利益交织,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汉朝皇帝政治利益的“替罪羊”,是宫廷斗争的受害者,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只知道谋国,不知道谋生的个性缺陷。
(1)锋利过于暴露,树敌过多,埋下悲剧隐患
赵错在汉朝当官,因才学过人,被文帝安排为王子舍人,协助王子刘启,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他经常分析文帝和王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深受文帝和王子的赏识。他被王子称为“智库”,后来被提升为王子的家令和中医。
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立即将晁错提拔为内史,仅次于丞相,从此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赵错与汉景帝关系密切,仕途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再加上他的观点和言论非常符合景帝的心意,因此深受青睐。凭借与景帝的特殊关系,他经常越过宰相等重要大臣,独自去见景帝,讨论国家大事。他基本上修改了朝廷的法律制度,引起了朝臣的不满。
史载赵错“为人陡峭而深刻”——他严厉、刚直、苛刻、残忍,有景帝的宠信,朝臣们嫉妒和害怕他。当时朝鲜有名的大臣,如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重臣袁盎,都和他相处不好,甚至心生怨恨。尤其是袁盎,和晁错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盎素不好,晁错坐,盎去;盎坐,错也去:两个人没有同堂语。"(史记)你来我走,从不在一起说话。
[img]291970[/img]
然而,赵错年轻而傲慢。他不在乎同事们对他的不满。他仍然走自己的路。为了上街方便,他甚至擅自拆除了太上寺旁边的一堵短墙,这在当时是一场大砍头罪。赵错经常越级,与景帝的言行和感到被忽视的总理沈屠嘉交谈。他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安排人们写奏章。他想弹劾赵错,并借此机会摆脱他。
赵错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进宫去见景帝。承认错误后,景帝原谅了他。第二天,沈屠嘉出示了一章,要求惩罚赵错。结果,景帝轻描淡写地说:“我批准了这件事。首相不必太在意。”沈屠嘉下朝后悔地说:“我应该先砍后奏,但我应该先请,但我被这个男孩背叛了!”回家后,他愤怒地吐血而死。从那时起,朝臣们对赵错更加愤怒。
(二)权谋博弈缺乏政治战略
虽然赵错才华横溢,受到青睐,但他的晋升道路太顺利,缺乏必要的训练。他是封建官场中典型的“学者和政治家”,主要表现在只知道忠诚,不知道忠诚;只知道寻求国家,不知道谋生。建议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缺乏对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和后果的必要对策。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在削藩之初,他得出诸侯王“削藩必反”的结论,但在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他却惊慌失措,至少有两件事显示了他稚嫩的政治战略。
首先,战略不当会导致上半身的灾难。叛乱发生后,景帝召朝臣讨论对策。赵错急切,不合时宜地要求景帝亲征。“士兵数百万,独有大臣,不可信。陛下不妨自己出兵,让错居守。”-这么多士兵,如果让别人带他们去战斗怎么办?你最好亲自出去。我留在首都。”听了之后,景帝连理也不理。
二是舍本求末,议杀袁盎。赵错和袁盎本来就互相仇恨,在削藩之前,他先派人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贿赂的事情,并要求景帝杀袁盎,但景帝只是把袁盎贬为平民。七国叛乱后,他并不急于计划应对叛乱,而是想借此机会先对付袁盎,连他的下属都极力反对。消息传到袁盎耳中,袁盎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于是连夜通过窦婴牵线,进入景帝,说七国作乱,都是因赵错而起。鼓励景帝杀赵错,派人到吴、楚等国解释情况,叛乱将停止。被七国叛乱惹恼的景帝,没怎么想就答应了。“顾诚怎么样?我不爱一个人来感谢世界。“——为了天下平安,放弃一个赵错算什么!
几天后,丞相青翟、廷尉张欧等大臣联名上书,以“不称陛下德信,想疏群臣百姓,想以城邑给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为由,要求杀赵错。于是景帝“甚至让中尉召错,把它送到市场。穿错衣服,斩东市。”(《汉书》)-赵错甚至没有时间脱朝服,就被拉到东市。
[img]291971[/img]
(三)政治考虑,景帝迫切需要“替罪羊”
除了自己的性格原因,导致敌人太多,只知道谋国,不知道谋生,缺乏政治战略,最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政治考虑的需要——他的死迎合了皇帝统治管理的需要,稳定政权,也就是说,皇帝的结局是一样的,从皇帝之日起,他成为皇帝统一中央集权,稳定西汉政权的“权重”和“替罪羊”。对朝廷和景帝来说,杀赵错是应对当时形势的最佳选择:
首先,杀赵错有利于平定叛乱。当时,七国叛乱的旗帜是“杀赵错,清君侧”。虽然七国合兵,但有几个小国并不活跃。杀赵错可以从内部动摇和分化叛军的力量。朝廷可以集中精力对付以“清君侧”的名义叛乱的吴、楚等国。
赵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