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王韶的故事吗?下面给大家讲解一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宋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但军事实力却一塌糊涂。北方强大的辽国打不过,西北弱小的西夏也打不过。因为北宋军队的表现真的很差,北宋历史上的名将也屈指可数。除了开国的将领之外,恐怕只有一个狄青留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但实际上,北宋中后期还有一位名将,存在感很低,但功绩却高于狄青,他的名字叫王韶。
王韶出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早年,他努力学习诗歌和书籍,最终在27岁时进入了学者和第一位。因此,王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将军,而是文人,这对重文轻武的北宋王朝尤为重要。
王韶考上进士后当了小官。不久,他希望自己在仕途上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于是参加了为选拔非常才华而举行的制科考试。然而,他失败了。
可以合理地说,考场不满意是很正常的,但在经历了这次挫折后,王韶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放弃了原来的小官员,跑到宋朝西部,深入了解西北边境的当地习俗,始终关注西夏、吐蕃、羌族等外国人的趋势。
[img]281039[/img]
如果王韶只遇到一个守成之君,那么他在西北的所有经历基本上都是无用的。然而,幸运的是,38岁时,他遇到了北宋中后期最具开拓精神的宋神宗。
西宁元年(1068年),王韶向宋神宗献上了三篇文章《平荣策》,详细阐述了一步一步攻西夏的策略。核心观点是建议朝廷攻击分裂的河黄吐蕃。只要北宋占领河黄二州,就能形成对西夏的攻击。王韶的《平戎策》让宋神宗眼前一亮,同时也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高度赞赏。就这样,王韶被任命为西北秦凤路主管,主持熙河开边(又称“河隍开边”)事务。
当时宋军大部分都是自由散漫的,战斗力只能用不堪一击来形容。然而,王韶精心组建的通远军似乎是另类存在,全军纪律严明,士兵们斗志昂扬。
西宁五年(1072年),王韶率军深入茫茫沙漠,与羌军作战。在抹邦山和竹牛岭,羌族人通过地形压制了宋军。宋军的进攻受挫,一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士兵开始想到脚底抹油跑路。就在军心不稳的时候,文官王韶身穿战甲,亲自冲到了前线。他对全军下令说:“兵置死地,敢言退者斩!在王韶的表率作用下,宋军士兵纷纷表现出“拼命三郎”的姿态。结果宋军逆势翻盘,大败羌军,史称“桃西大震”。
[img]281040[/img]
“桃西大震”后,王韶开启了西河开边、百战百胜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战绩。短短几年时间,王韶率军1800多里,收复了西、河、桃、岷、朱五州,拓边2000多里,包围了西夏。虽然狄青是北宋中期最著名的将军,但与王韶的成就相比,狄青的成就难免黯然失色。
“西河开边”完成后,王韶被调回京师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王韶被贬为王安石的支持者。冯四年(1081年),王韶去世,终年52岁。
王韶做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但他被许多无耻的文人黑客攻击,成为北宋灭亡的驱动力。这些人的想法是,在北宋占领河黄地区后,他们被迫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护,这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他们的逻辑,所有没有经济效益的领土都可以被抛弃。这些人不知道他们是愚蠢还是坏。学会别人指导国家是荒谬的。
王韶:北宋名将存在感很低,历史上他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