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伐名将, 但是为什么会被怀疑谋反呢?有什么区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东晋名将桓温多次北伐让他名流后世。桓温的人生经历显赫,不但能凭真本事灭成汉,三次北伐中原,他还是皇帝的女婿。东晋朝的每个人都羡慕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地位。如果说桓温像当时的其他女婿和士族一样,得到了一个官职,一个铁饭碗,不愁吃穿,一肚子就下水了,但他什么也做不了。桓温的能力是自己打出来的。桓温最后一手遮天的显赫地位,与他的战功成正比。
桓温成为晋明皇帝的女婿并非偶然。这很容易理解。相比之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皇帝家族的女婿,尤其是在门阀士族出门看家庭的时代,皇帝可以看不起他非凡的能力吗?而且当时桓氏家族的地位也没有后来那么显赫。桓温的父亲桓彝,当时只是宣城的一个小太守,太普通了。桓温之能脱颖而出,相貌堂堂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小就练武,很少有野心。当时,人们断言他必成大器。
[img]280749[/img]
桓温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一争议并不意味着他是北伐或女婿,而是后人指责他有篡位的野心。但如果你看桓温的表现,你可以得出结论,篡位的野心并不夸张。简文帝担心桓温的功劳太高,无法控制,也担心他会被桓温抛弃。桓温的专有权,但他没有篡位,从他的表现来看,他不一定想成为皇帝。
首先直接公开说桓温谋反的是权臣司马道子,他死后说,这是不可信的。当时有人反驳司马道子的观点,认为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司马道子说桓温要搞混了,他也没好多少。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时(桓温在司马曜继位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司马道子和他“唱歌”,“窃取他的权力”。他才是真正篡权的祸国。
桓温篡位的另一个事实是,桓温的儿子恒玄谋反,但他的儿子谋反不能算作他父亲的额头。此外,桓温已经死了30年。
桓温篡权唯一有力的证据就是他自己说的那句后人传下来的经典话,“既不能流芳后人,也不能复遗臭万载邪!”这句话成了桓温篡位的证据。然而,即使是这句话也不能证明桓温故意谋反。桓温作为一个学者的孩子,一心想做出贡献。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理想,但他太出名,太锋芒四射。
[img]280750[/img]
桓温的话往往与曹操的经典“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相去甚远。此外,桓温的演讲重点是“永恒”,而不是“永恒”。原来桓温只是想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结果却成了后人谋反的罪证。
桓温有自己的缺点,功利主义心很重。除了做出贡献和恢复失地的理想外,他还有自己的小想法,但桓温毕竟没有篡位。他的野心让我们看到了英雄主义的血液,让我们看到了气质中的人。
桓温“直率优雅”,感性多于理性。桓温从小就血气方刚,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桓温的父亲桓彝被叛军杀害。桓温“枕戈哭血,目的是复仇”(《晋书》),最后手刃敌人的儿子。当时他才十八岁。桓温很懂孝道。母亲去世时,他“解雇她,想埋万陵(今安徽宣州)”。请求辞职埋葬母亲是典型的孝子。
桓温
第一次北伐时,我去了太守的家乡,看到以前的柳树“被包围”,不禁叹了口气,说:“木头就是这样,人们怎么能忍受呢?”!各种事件表明,桓温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忠诚的大臣。进入北方后,桓温首先去“参观皇帝的陵墓,陵墓的所有入侵者都被修复了”,这显示了他对晋朝的真诚。
桓温后来控制了政府,废除了皇帝。大臣们和人民有很大的意见,但东晋大臣们的不作为也是桓温无助的原因之一。桓温多次写北伐,但没有得到东晋朝廷的批准。事实上,朝廷担心桓温的功绩很高,很难控制。首先,他派了一个尹浩来代替他的北伐。不幸的是,尹浩是一个无用的人,“经过多年的参与,反复失败”。
战争没有赢,粮食和工资被倒耗了很多。最后,东晋朝廷不得不拍桓温出征。从那以后,桓温掌权,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
桓温收复河南后,几十次上表要求朝廷迁都洛阳。结果,人们根本不听。桓温空怀着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无奈报国,总是被各种方式阻挠,浪费行星是合理的。
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桓温想谋反篡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