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柴荣和赵匡胤主张什么,
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选择,无论是先南下统一全国,还是先北上征求契丹。
由于宋朝一死于女真,两死于蒙古,都被北方异族摧毁。因此,许多人将南北战略视为赵匡胤一生中最大的战略错误。
但事实上,无论是赵匡胤先南后北,还是柴荣先北后南,战略上都没有问题,具体情况也不一样。
[img]280609[/img]
虽然赵匡胤是“先南后北”战略的执行者,但后周朝大臣王朴是第一个提出这一战略部署的人。周世宗也同意这一建议。
从周世宗的部署和安排可以看出,后周一直在尽一切努力吞并南方国家,无论是出兵后蜀还是三攻南唐。
这是南方的这些国家,无论是后蜀、南唐、南汉,还是吴越、南平,实力相似,在五代都无法吞并对方。因此,在面对这些敌人时,武力更强的后周具有巨大的军事和国力优势。
相比之下,北方的契丹并不是一个容易激怒的主人。有些人认为契丹本身就是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但随着骑兵的力量和中原的混乱,它可以随意入侵中原。
但实际情况是,自从后晋皇帝石敬堂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原本熟练弓马的辽国骑兵再次获得了燕云等地冶铁和制造技术的辅助,实力的增强并非一星半。
更可怕的是,契丹并不像后来的金国那样短暂地崛起和迅速衰弱。相反,契丹自唐末以来就出现了,到了五代末,它在任何方面都是一支非常成熟的力量。
特别是在北汉完全成为自己的附庸之后,没有人能低估辽国的实力。如果你想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作战,你不仅需要在下周统一南方收集物资和人力,还需要在战略上给自己留下一个两线作战的隐患。
[img]280610[/img]
那柴荣三攻南唐后为什么要转枪开始北伐呢?
原因是这次北伐是辽国主动挑衅的结果,后周被迫应战,而不是既定的战略行动。而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后面的南唐在运作。
在后周与南唐的战争中,处于劣势的南唐并没有坐以待毙。相反,它采取了与后晋相同的策略,悄悄派使臣与辽国接触,具有积极的反击势头。
对辽国来说,中原的统一不符合其利益。因此,看到南唐即将被后周吞并,与南唐达成协议,以南北攻击战略共同攻击后周。
题外话,辽国在五代时期的角色总是有点像17、在18世纪,孤独海外的英国采取了“大陆平衡”政策,以防止欧洲大陆产生一个庞大的国家。
面对契丹这样的“搅屎棒”,柴荣选择改变策略,先打败或者至少打痛辽国,让他腾出手吞并南唐等经济富裕但军力弱的国家。
可以说,正是辽国的干预,后周才不得不暂停“先南后北”的战略。与此同时,辽国的内部形势也使“先北后南”成为可能。
[img]280611[/img]
与柴荣继位前辽国多雄主的情况不同,此时辽国的皇帝成为了辽穆宗耶律静。除了“睡王”这个明显调侃的绰号外,这位兄弟也是辽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据说他听了术士的诽谤,不惜杀人取胆,炼延寿药。
辽国内部有这样一位昏庸残暴的君主,柴荣才敢于在其他国力不衰的情况下反击辽国。
但即便如此,根深蒂固的辽国后周还是无法轻易动摇。柴荣生前最后一次北伐期间,北方边缘城市三关、涿州、易州等城市望风而降,但一旦到达太原这些核心城镇,辽国及其附属国北汉的防御就很难被打破。
[img]280612[/img]
赵匡胤面临的情况更加特殊。他是陈桥兵变篡夺的后周王位。这样,赵匡胤虽然成功称帝,但后来还是要为自己的不正之举收拾烂摊子。
反对他登基的官员需要清理吗?曾经支持他登基的军队兄弟也必须被敲打吗?最有趣的是,虽然我们说赵匡胤执行“先南后北”或“先易后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南征期间没有做任何其他事情。
相反,为了防止像他这样的武人叛乱,赵匡胤制定了大量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限制了地方势力。
想想看,赵匡胤打出这一系列针对内部的组合拳后,还得试着去挑衅庞然大物般的辽国,难道不是头太铁了吗?
可以说,无论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其实都是赵匡胤和柴荣审时度势的结果,没有对错之分。这些战略需要与当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这两位皇帝当时为什么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略部署。
与赵匡胤的先南后南战略相比,柴荣的先北后南战略 谁的战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