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供大家参考。
当建文帝成为皇太孙时,他担心过藩王的势力太大,难以控制。因此,他还特别咨询了黄子澄大师。黄子澄给出的答案是削藩!
16岁时,建文皇帝被授予皇太孙称号,并开始与朱元璋一起学习处理政府事务。作为未来一个国家的国王,国家迟早是他自己的,他逐渐对治理国家有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他认为朱元璋制定的许多高压政策太严格了。他一到位就开始大胆地实施他的计划,削减诸侯就是其中之一。
[img]280249[/img]
朱元璋大肆分封诸王应该算是弊政。当时很多人反对,只有朱元璋一心孤行。因此,他还杀害了建议他的大臣叶伯巨,以挑起父子关系的罪名。
为啥呢?
朱元璋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人,因为他过早地失去了家庭关系。为了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他在皇明祖训中规定,他在前朝执君臣礼,在后堂执家人礼。也就是说,建文帝在后堂见到叔叔们时,会送礼物。
按照他对亲情的美好想象,一定要动员老朱家的子孙后代共保江山。
他把王封给了他所有的儿子,并提供了巨额工资。他还配备了一支3000~15000人不等的护卫队。他可以在战争期间控制军队,抵抗外敌。甚至规定,如果朝鲜有奸臣,王者可以带兵进京“乱七八糟”。他认为每个人都可能造成他的反抗,只有他的儿子不会。这完全是从一个家庭的优势来考虑的。真是异想天开。
[img]280250[/img]
作为皇帝,我们总是要用最大的恶意去猜测人们的心。我们怎么能说亲情呢?
朱棣以朝廷奸臣为首。那些很难出兵的人也遵循祖先的训练。仅凭这一点,随着后代藩王之间家庭关系的逐渐淡漠,只要他们有一颗觊觎大位的心,他们就可以随时编造类似的借口“拨乱反正”。
分封的结果肯定不会很好。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前代例子就在那里。朱棣即位后,虽然表面上恢复了诸王的头衔,但他也开始削减诸侯,但朱棣的削减更注重削减诸侯的实际权力。
例如,将最强大的宁王朱权从边疆重要城镇迁往南昌,如减少国王护卫的数量,如提高国王的福利待遇,故意使他们养尊处优、悠闲懒惰的习惯。它不仅减少了藩王的力量,使它不再构成威胁,而且不会伤害家庭的面孔。与建文帝一上来就擦卡、擦卡、擦刀的做法相比,他聪明了好几倍。
就连朱迪也要削藩,更别说建文帝了,根本压制不了很多南征北战的叔叔。他考虑的问题不是急于削藩,而是如何削藩,先削谁后削谁。
[img]280251[/img]
他还很小,从未见过任何世界。在他的脑海里,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削藩可能会失败。这是件大事,就像汉景帝削藩造成七国之乱一样。他只是没想到他会失败得这么彻底,失去了所有的王位。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 为什么朱允祎急着削藩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