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家分晋中,韩、赵、魏分了晋国的土地。此前,晋国的政府被智伯控制。智伯是权臣,侮辱赵襄子,傲慢自大。赵襄子与他作战,引起了智伯的攻击。赵襄子秘密联合其他两个家庭去除智伯。赵襄子曾被智伯侮辱过,他砍下智伯的头,剥下脸,用头做了一个酒杯来羞辱他。
[img]278353[/img]
尽管大势已去,但他下面的一位门客还是决心为他复仇。这个人就是著名的豫让,豫让深受智伯知遇之恩,赵襄子恨智伯,但智伯却是豫让的恩人。于是,豫让故意犯法,变成罪人,混在赵襄子的宫里,负责打扫厕所,希望在赵襄子放松警惕的时候杀了赵襄子。然而,刺杀行动不小心暴露出来,于让被响应的追随者压倒在地,发现了匕首。赵襄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豫让不屈地道:“愿为智伯报仇。“左右人想杀他,赵襄子却说这是个义士,应该放他走。
[img]278354[/img]
第一次刺失败后,于让展开了第二次刺。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于让吞下红炭,烧伤喉咙,然后用油漆涂抹身体。皮肤很可怕。走在街上乞讨,他的妻子认不出他。有一天,他看到赵襄子的马车经过,赶紧躲在桥下。马车走上桥头,马突然惊呆了。赵襄子说一定是豫让,就从桥下发现了豫让。这一次,赵襄子再也放不下他了,赵襄子问豫让为什么要做到这一点,豫让只说:“智伯以国士待他,他也以国士报之。成了名言,最后豫让只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让他刺赵襄子的衣服几次,从形式上完成复仇。赵襄子答应了他,于是脱下衣服给豫让,豫让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而死。
[img]278355[/img]
豫让走在街上,有家人回不去,过着美好的生活,让自己看起来很悲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心中的复仇信念、身体的毁灭、对生命的蔑视和对死亡的无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正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中,义不是金钱所能得到的,而是尊重,是礼贤下士所能得到的。一句话,也是宝贵的,也不是宝贵的,有的人可以轻易得到,有的人却永远不会出门。春秋战国时期重义轻利的观念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和改变,成为中国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让和赵襄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为什么要刺杀赵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