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柴荣和赵匡胤,
赵匡胤赢得了后周的世界,给人一种“螳螂捕蝉,黄雀落后”的感觉。
柴荣病重的时候,觉得自己好不了了。他担心小儿子将来会坐不稳,于是剥夺了朝中两位重要大臣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权力,提拔了赵匡胤。但令柴荣惊讶的是,正是赵匡胤夺走了儿子的王位。
[img]273718[/img]
(柴荣画像)
所以有些人认为,如果柴荣没有剥夺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权力,那么“陈桥兵变”就不会发生吗?
柴荣的亲戚是张永德和李重进。柴荣的姐夫张永德,柴荣的表弟李重进。柴荣活着的时候,这两个人一直在争权夺利。当时,张永德和李重进都管理禁军。其中,张永德是殿前的指挥使,李重进是侍卫亲军都虞侯。后来,柴荣提拔李重进为侍卫亲军指挥室,张永德没有得到提拔,所以他很不高兴,在柴荣面前说了李重进的坏话。柴荣知道他为什么不满意,于是提拔张永德为殿前点检。
也就是说,柴荣知道张永德和李重进一直在战斗,但他并没有打击他们,而是提拔和照顾他们。柴荣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柴荣在打国家,他需要这两位有效的将军的帮助;另一个是柴荣觉得他很强壮,可以阻止张永德和李重进,不怕他们对自己有什么不利。
后来,柴荣在北伐的路上,发现了一块上面写着“点检做”三个字的牌子。“点检做”是什么意思?众所周知,就是“点检做天子”。当时的“点检”是张永德。当柴荣得到这个品牌时,虽然他明白这个品牌的意思,但他仍然没有认真对待它。他仍然认为这只是张永德和李重进在明争暗斗时陷害张永德的一种做法。也就是一笑之。
@ 因为柴荣当时观察的重点都在张永德和李重进身上,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有字的品牌可能是别人做的。
[img]273719[/img]
(陈桥兵变)
后来,当柴荣病得很重,觉得自己可能活不下去的时候,他觉得张永德和李重进很麻烦,所以他放弃了张永德和李重进的禁军职务,让张永德和李重进担任当地的节制使。
张永德和李重进原本是禁军的两位主要领导,一位是殿前司,另一位是侍卫亲军司。如果他们被解雇,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选择新人担任禁军两个部门的领导。因此,他将赵匡胤提拔为殿前检查员,并将韩通提拔为侍卫亲军。
最终的结果是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发动兵变后,韩通想反抗,最终被赵匡胤的下属砍杀。
从这里可以看出,柴荣真的放弃了张永德和李重进禁军首领的官职,给了赵匡胤机会。那么,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
可以说,赵匡胤最终能够夺得王位,是长期经营的结果。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是赵匡胤打仗很勇敢,同时也很低调。
他最终可以被柴荣选为张永德的接班人。正是他勇敢的战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他保持低调,不露山露水。
这样的表现让他一路走向青云,做到了殿前点检这样的高位,为他夺取皇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img]273720[/img]
(赵匡胤画像)
二是赵匡胤暗中在网罗自己的势力。
在打仗的过程中,赵匡胤结交了很多朋友,网罗了很多兄弟。著名的“义社十兄弟”是赵匡胤的铁哥们。
柴荣没有认真对待赵匡胤和兄弟交朋友。毕竟,赵匡胤很直率,喜欢喝酒。在柴荣看来,这是正常的。他几乎从未想过这是赵匡胤为未来夺取自己的国家做准备。
正是赵匡胤有一群铁哥们,@ “黄袍加身”这样的剧本才会产生,这一幕,才会演得如此精彩。
三是刻有“点检做”的木牌,很可能与赵匡胤有关。
这个品牌绝对不是张永德自己做的。李重进不可能这么做。虽然李重进对张永德不满意,但即使他继续下去,对他也不好。“殿前司”不可能掌握在他手中。
根据对任何人都有帮助的原则,这件事必须与赵匡胤密切相关。因此,赵匡胤可以得到两个好处。你不仅可以扳倒张永德,让他上位;你也可以为他在未来夺取王位时找到“命运归来”的证据。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其实赵匡胤早就在计划,早在柴荣罢免张永德和李重进之前。由此可见,即使柴荣没有罢免张永德和李重进,赵匡胤也已经计划夺取后周世界。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等。
除了张永德和李重进赵匡胤,他们将是独一无二的 柴荣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