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匡衡、孙康、车胤、孙敬、苏秦是历代学生逆境学习的典范。
其中,匡衡经历了西汉三朝,从官到天子师,拜丞相,封乐安侯,实现了“鱼龙之变”。他的成就不仅提升了他的社会阶层,也繁荣了匡氏的整个家族。自从他以后,匡氏一家在汉代“学习兴家”、博士人才众所周知。
然而,没有人知道匡衡曾九次参加“博士学位”,并且屡试不中。最后,他几乎没有得到一个“C级”。受当时王子汉元帝的赏识,也得益于大臣们的内斗,他成为了“给予事物”。
匡衡在中年之前是个学术家。然而,中年以后,官员变大了,但为了保护自己,他毫不犹豫地与奸臣石秀勾结,打击了陈唐等功臣,导致他在官员中的声誉严重下降。@ 汉成帝时被曝光:儿子在街上杀人,自己假公济私,侵占良田。最后,被免为普通人。
历史书对匡衡一生的学术成就评价很高,但对他的政治活动评价很低。他以儒家思想治国,善于写文章,善于奉承和迎接。他自己的家教不严格,导致儿子醉酒杀人。最后,他被贬为平民,死在家里,这让人想起了明朝的严松。
读《诗》能让人解颐的匡衡
匡衡来自汉代东海县承县。这个承县今天可能就在山东枣庄附近。根据最早的历史记载,匡衡从小就喜欢读书,从医生那里学过《诗经》。但是家里很穷,只能帮助别人换取生活用品。
[img]271675[/img]
匡衡学习一般,参加了九次汉代国家考试,最后一次获得了“C等”(第三等)。几乎没有得到一个叫做“平原文学中风”的小官员。然而,当时,大多数年轻的学者认为匡衡非常有才华,只是当这个小官员很遗憾。
这是匡衡经常向别人解释《诗经》,总是让人发笑。据推测,匡衡应该是一个口才好、幽默风趣的人。他可以用更流行的语言表达枯燥的古文,为别人回答问题和疑问。
有人向汉宣帝推荐他,但宣帝对儒家思想不感兴趣,也没有重用他。这时,王子刘石,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发现了匡衡。刘石非常欣赏匡衡,并与他成为了朋友。
刘氏即位后,朝中有两位权臣,一位是史高,另一位是萧金之。他们都想赢得他。因此,他成为了“给事情”,可以自由进入朝廷,与汉元帝讨论国家大事。
起初,匡衡的官员很年轻,他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建议皇帝用经典来治理国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从社会伦理教育入手,讲述汉元帝,解决国家的困难。并主张皇帝和官员带头,以臣民为榜样,纠正风俗习惯。
于是汉元帝拜他为光禄医生,加王子少傅。当时没有人对他不服气。他一边埋头工作,一边学习学术,一边写理论文章,为汉代国家制度由法转儒作出了重大贡献。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魏玄成病死,元帝让他当丞相。
二、每个人都在学习毁名参半的经典。
匡衡成为首相后,他的公务变得非常忙碌。除了继续学习和研究外,他还负责处理朝鲜政府事务,并对所有官员和李敏负责。然而,政府事务不同于学术事务。一旦涉及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一个人很难保持自己的地位。
[img]271676[/img]
当时,朝鲜有一位名叫石显的大宦官,赢得了汉元帝的青睐。他在朝鲜胡作非为,杀死了曾经提拔匡衡的权臣萧望之都。匡衡害怕石显,不敢与他正面竞争,所以他选择眨眼,闭上眼睛。
不久之后,陈汤和甘延寿发生了一起事件,他们守卫西域。匡衡和石显一起写信弹劾他们。后来,他被认为是石显的同党。
西汉时期,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陈汤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陈汤,他说“明犯强汉,虽然远必杀”。他负责和甘延寿保卫西部地区。很难抓住机会消灭北匈奴的支部,但他们的士兵人数不足。
此时,正式的做法是向皇帝请兵,但时间太晚了。因此,陈和甘伪造了一个圣旨,调动部队消灭了支部。这原本是一项奇功。出乎意料的是,它被匡衡和石秀传回法庭攻击。
匡衡写道:这两个人伪造了圣旨,为世界树立了不好的榜样。不杀他们很好。你怎么能给他们奖励呢?如果奖励他们,后来的士兵也为了立功,匆忙地对外国士兵,这对国家不利。但尽管如此,元帝最终还是给了陈唐和甘延寿奖励。
匡衡前半生除了最初的“考试”曲折,九次考试,官方道路一直相对顺利。但自从陈唐事件以来,他在官员中的声誉一直在下降。后来,元帝去世,汉成帝不喜欢石显,匡衡趁机弹劾了石显。
一位名叫王尊的大臣写信弹劾匡衡,说他贪婪,害怕死亡。汉元帝看到石显胡作非为,匡衡什么也没做。现在汉元帝死了,他把责任推给了汉元帝,并建议惩罚他。
[img]271677[/img]
匡衡知道后,立即要求辞职。然而,汉成帝刚刚登基。他担心自己的地位不稳定,不想立即攻击匡衡。相反,他贬低了王尊的官员。因此,这引起了朝臣们对匡衡的不满。后来,匡衡的儿子醉酒杀人。他自己的贪污行为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他被贬为平民。
结语
所有的文章只会有选择地告诉你一些“真相”。如果你想知道一切,你必须多听多读。在弹劾匡衡的奏折中,王尊虽然指出了自己的一些违法行为,但也同意了自己在治理国家政务、教育人民、扭转社会风气方面的成就。
当《汉书》的作者批评他的政治混乱时,他也肯定了他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以及他年轻时挖墙偷光、努力学习的精神。看到好人思考,看到坏人反省。中国教科书让我们看到匡衡的“好人”,历史书让我们看到他的“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处。
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长大后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