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廉颇能成为四大名将之一吗?接下来,我将向你解释
在战国名将辈出的特殊时期,有四个男人站在名将的顶端,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个人分别是白起、李牧、王健和廉颇;然而,在上述四位名将中,白起、李牧和王健都没有异议。白起是一个真正的记录,摧毁了数百万敌人。秦国周边国家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害,直到灭国才恢复;李牧呢?带领弱赵,北御匈奴,西抵强秦。如果李牧不死,估计就算秦国有王坚,也很难灭赵;我们来看看王坚。除了对李牧的“怂”,其他时候都是无敌的。
然而,廉颇是否被称为“四大名将”的称号值得怀疑;不可否认,廉颇一生中打了很多胜仗。例如,公元前283年,廉颇带领赵军长深入齐境,攻占阳晋,威震诸侯;从那以后,廉颇多次打破齐魏,攻占许多城市。长平战争结束后,廉颇率军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教练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让对方割五城求和。但赵孝成王去世后,廉颇被排挤,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最终老死于楚地。
[img]267349[/img]
但就以上战绩而言,廉颇能否跻身“四大名将”?要知道,白起、李牧、王坚都是百战无败的存在;那廉颇呢?廉颇不仅失败了,而且不止一次;首先,在长平战争期间,廉颇是唯一一个因当时著名将军赵豪死亡而掌管军事事务的人,林相如病重。因此,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廉颇率军进攻秦军,赵军的将军反而被秦国侦察兵杀死。
后秦将军王米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杀死赵军四名都尉,赵国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都被秦军占领。无奈之下,廉颇命令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秦军发起强攻,攻占赵军西部的营地,杀死赵军两名都尉。赵军连败,赵将廉颇带领军队撤退到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从此胆怯不战;这一守卫已经持续了三年...
廉颇打算拖垮秦国,但秦国已经为全面战争做好了准备。虽然秦军的消费量远远超过了当地作战的赵军,但秦国得到了商鞅变法的好处,加上无数的开拓领土,其遗产远远强于赵国。赵国虽然军事实力不弱于秦国,但综合国力远低于秦国。四五十万军队在前线抵抗秦军三年,缺乏劳动力耕作,粮草早已耗尽;而且,由于赵孝成王开始了一系列“天真”的操作,赵国缺乏盟友的帮助;赵孝成王催促廉颇尽快决战,但廉颇拒绝了。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动了换帅的心思。
[img]267350[/img]
赵孝成王的行为及时被间谍传到秦国,于是范菊采取了相反的计划,让赵孝成王排除了刚投靠的乐毅,选择了赵奢的儿子赵括;但秦国也偷偷换了教练,换成了绝世名将白起;赵括开始制定的所有计划都是针对王米的。虽然赵括缺乏战斗经验,但他是一位有才华的战略家。如果秦国不换教练,秦军可能真的会输。但对王米的战略,对白起不起作用,最终,赵国大败,损失惨重。
虽然很多人把这场战争归咎于赵括和赵孝成王,但他们确实有责任,但廉颇没有吗?即使你赢不了王米,你也会不顾国情坚持一厢情愿;三年后,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廉颇几乎崩溃了赵的国力,赵孝成王和赵括会如此渴望战斗吗?
除了这种失败,廉颇心胸狭窄;从池池之会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自己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地位低于林相如。幸运的是,林相如心胸开阔,朝臣以和谐为导向,不与廉颇发生冲突。否则,当时赵的内部将首先陷入混乱。虽然廉颇后来的“负荆请罪”成了一个故事,但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廉颇的行为。
[img]267351[/img]
赵孝成王去世后,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取代了廉颇,他在外面领兵。廉颇因排挤而生气,攻打乐乘,乐乘逃跑。而廉颇也自知罪过大,于是也离开了赵国,去了魏国。可以说,这一次,让赵国失去了两位将军,廉颇此举,是典型的因私忘公。有人说赵悼襄王听了诽谤,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廉颇当时年纪大了,不适合在一线作战。老同志应该有老同志的下落,比如在朝鲜当参谋。
而且,乐成也不是无能的一代。他是乐毅的儿子,能力出众。他攻打燕国时,乐成和廉颇一起带领军队;此外,他还带领庆舍军队攻打王米军队,击败了王米军队。能力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这个乐乘正处于壮年;新旧交替是必然的。廉颇此举不是故意压制新生后代的。如果给乐乘一个成长的空间,可能不会成为赵国的下一根支柱,也不会让赵牧一个人努力支撑。
就记录而言,廉颇最多是一位著名的将军,但并不比乐毅、田单等人强。更不用说秦国有很多著名的将军了,比如司马错、魏冉、魏章等;就心灵而言,廉颇远远落后于他的军事成就。他以前与林相如不和,后来赶走了乐成。这样的人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据估计,白起、李牧和王健都为此感到羞耻。
为什么廉颇能成为四大名将之一?他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