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关羽汉寿亭侯称号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评论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是。
[img]264132[/img]
关羽,三国著名将军。建安四年后,刘备背叛了曹操,占领了徐州。建安五年后,曹操与刘备作战。曹操亲自出征。刘备输了,去了袁绍。关羽被曹操抓获,被迫投降。曹操一直钦佩关羽。投降后,他礼貌地对待他,并授予他的官方职位——部分将军。尽管如此,关羽还是记得他在桃园的三次婚姻。
之后,袁绍派将军颜良、淳于琼、郭图等进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接受了于迅东击西、轻兵掩袭白马的作战策略,亲自面对。袁绍的军队做出了反应,直到曹操的军队接近颜亮的驻地。颜亮此时毫无准备,赶紧应战。曹操命令张辽和关羽为前锋。
关羽认为,如果他做出了贡献,也许曹操会让他离开,所以他骑马冲锋在前面,挥舞着刀,在成千上万的军队中刺死了颜良,在成千上万的军队面前砍掉颜良的头,回到了军队。此时,袁绍军无人能抗拒关羽等曹操的兵力,于是他解开了白马围。
[img]264133[/img]
在这场战争中,关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曹操向朝廷申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寿亭侯表面上是曹操封的,实际上是大汉天子封的。它的含金量比普通头衔高贵。关羽拿到这个头衔后,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通常声称自己是“汉寿亭侯”。“汉寿亭侯”有多大?
“汉寿亭侯”
事实上,“汉寿亭侯”不是官职名,而是爵位名。古代讲究职以能授,爵以功赏,这个官职和爵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什么是爵位?
爵位是指诸侯授予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在不同的朝代,爵位的等级和奖励也不同。
汉朝承秦制,大汉时期,爵位也是继承秦朝的二十等爵,分别是:一公士、二上造、三夹袅袅、四不更、五医、六官、七公、八公、九五、十左、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
汉代增加了“王爵”,后来为了避开“刘彻”的名字,“彻侯”改为列侯或通侯。列侯是最高等级。
二十等爵最初是商鞅变革时设立的,最初是奖励有功劳的大臣。秦朝时,侯食县被彻底覆盖,其他诸爵的食物工资就像官员一样。汉初,为了奖励和稳定新的政权,列侯封邑,大家万户,小家五六百户,被封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
侯国有成千上万的大家庭和500个小家庭。东汉时期,封地逐渐变小,甚至到了封地只有“一亭”的地步。《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功大的食县,小的食乡,亭。”@ 根据封地大小,列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想必这个时候读者会想起刘邦沛县泗水亭的“亭长”职位,但亭长是官名,“汉寿亭侯”是爵位。
爵位是有条件的世袭,但官位不能。虽然关羽的“亭侯”等级低于县侯和乡侯,但他是二十等爵中最高等级的“列侯”下属。这个头衔很好。当时蜀国很少有人有这个奖励。在自我介绍中,“汉寿亭侯”也可以支撑蜀国的面子。
三国时期,一些将军也获得了头衔奖励。例如,魏国于禁被封为益寿亭侯,李典被封为都亭侯,于迅被封为万岁亭侯,于迅被封为陵树亭侯。就连刘备也是宜城亭侯,直到他独自工作。从列举数据来看,获得头衔奖励并不容易。
原因有很多:一是汉代很多爵位只封给皇室亲属,用血缘关系维持统治一直是封建王朝统治者常用的手段;第二,东汉末年战争不断,土地面积小了很多,有爵位很难封地,天子也没那么愿意封爵;而且,被封爵需要做出很大的贡献,也需要有地位的人的推荐...综上所述,能拿到爵位的人,可以说是自带光环。
[img]264134[/img]
关羽的汉寿亭侯是用自己的力量赢得的。他跑到战场上,用血肉碰撞冰冷的武器得到奖励。他没有走歪门邪道或打开后门。为什么他不能告诉世界?
这可能就是关羽喜欢用“汉寿亭侯”自我介绍的原因之一。
“百年后又封侯”
不到一百年,关羽去世40年后,公元260年,关羽被封为“壮缪侯”。在古人最终的文化传承中,武而不遂,名与实。后人评价的关羽,也就是说,他在军事上真的很有才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震惊中国。然而,他最终输掉了麦城,失去了荆州。这是后人认为他名不副实的地方,但关羽为什么不想为大哥刘备坐稳江山呢?
有话说
最后的@ 关羽被吕蒙杀害。他的首领被孙权送给了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在洛阳埋葬,孙权以诸侯之礼在安阳埋葬了他的身体。后人流传为“头枕洛阳,卧当阳,魂归家乡”。
你看,关羽在战场上用剑赢得的汉寿亭侯,以大汉天子授予的“汉寿亭侯”为荣20年。这些外在的东西最终只能以笔、墨、纸、砚的形式留下来,但这辈子得到梦寐以求的奖励就足够了。
关羽汉寿亭的侯称号是什么? 难怪关羽会如此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