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孙权仍然是一位贤惠的君主。继承兄弟的年轻皇帝刚继位时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支持东吴经济发展,稳定东吴势力。或联属抗曹,形成三王分治,或大败刘备,大扬东吴国威,都让这位刚登基的新王显得十分耀眼。如果客观评论孙权的前半生,他绝对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但回顾孙权的一生,最糟糕的一步就是在东吴储位之争中选择废除原王子立孙亮为新王子。
[img]261953[/img]
孙权原本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孙登因早逝去世,孙权立了二子孙和新王子。但是谁不想成为储君的位置呢?孙权的另一个儿子鲁王羡慕这个王子的位置,想把他的兄弟扳倒成王子。孙权没有把与国家继承有关的重大事件放在心上。他没有注意到鲁王的不满,甚至安排鲁王和王子住在同一个宫殿里。后来鲁王与太子的斗争埋下了祸根。孙和既然成了王子,就应该明确区分储君与封王的关系。孙权没有处理好王子和封王的关系。然而,孙权把王子和鲁王安排在同一个宫殿里,这不仅让大臣们不满意,也让鲁王觉得他有机会成为王子,吸引了王子和鲁王之间的内斗。
[img]261954[/img]
鲁王勾结同伙和朝中党羽,在孙权面前说太子孙和的坏话,以赢得王子的位置。孙权一开始觉得没什么,但鲁王垂涎太子之心,用各种手段诋毁孙权面前的太子孙和。这时,孙权早已头晕目眩,慢慢相信鲁王及其同伙对王子的诬告。渐渐地,孙权开始对王子产生不满和隔阂。朝鲜许多正直的大臣发现孙权对太子的态度,开始对孙权说爱。谁知道孙权不听这些忠臣的话,甚至愤怒地把为太子说情的官员流放在外,这让朝中大臣们再也不敢为太子说情了。朝中说实话的人越来越少。
[img]261955[/img]
孙权有一个叫孙亮的小儿子,深受孙权的喜爱。说服孙权废太子的人怕孙子孙女和继位后报复自己,就劝孙权立孙梁为新太子。孙权爱他的小儿子。此外,鲁王的同伙每天都在孙权面前说太子孙和的坏话。孙权早就对太子孙和失去了信心。不久,孙权将太子孙和贬为普通人,立孙亮为新太子。许多拥立孙和的正直臣流放在外。觊觎王子地位的鲁王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被父亲孙权下令赐死。
[img]261956[/img]
到目前为止,许多站在王子一边的忠臣都被贬低或流放,导致了国家实力的下降和人才的减少。我认为,一个国家继承人的变化将导致政府恐慌的巨大动荡。历史上有多少朝代的储位纠纷引起了政府的不安、派系甚至国家的灭亡。作为一个国家的储君,你应该在一开始就清楚地思考和权衡利弊。一旦确立,就不要轻易改变。
[img]261957[/img]
孙权归天后,七岁的孙亮成了新皇帝。七岁的小皇帝对国事一无所知,完全被孤独骄傲的诸葛恪掌握。为国家的灭亡奠定了基础。在我看来,为了国家能够长久治安。立储君时,尽量不要立太年轻的继承人。年龄太小,心智不成熟,不能独立独立治理复杂多变的朝中大事。或者老皇帝眼见不好,任命奸臣为托孤大臣,独断专行,功高震主。这也不利于一个朝政的发展。如果可以的话,应该在近亲中选择贤能、年长的人作为继承人。
[img]261958[/img]
虽然东吴没有被孙权打败,但不得不说,这一次,主人让东吴的国力衰落,为未来动物的灭亡埋下了沉重的祸根。这也是孙权一生中最困难的一步。
孙权去世前东吴的一次易主 没想到东吴的实力开始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