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杜牧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之为杜樊川,着有《 樊川文集
》。它的文集里有74首长安诗。什么是长安诗?顾名思义,长安诗是一首以长安为描写对象的诗。杜牧年轻时在长安度过,成年后在外面游泳。因此,他的诗很少描述长安的风景,更多的是通过长安来表达他对家庭和国家的感情。
长空丹丹孤鸟没有,万古销沉入其中。
看看汉家的事业,五陵没有树起秋风。
《登乐游原》作为国家战争之际,总结了杜牧长安诗的两个方面,包括对世界兴衰、兴衰变迁的感慨,以及驱逐侵略者的爱国豪情。
唐人有很强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理想一般需要“两步走”,这两步都离不开长安这片土地。第一步是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为下层文人提供了一条突破门第束缚飞黄腾达的渠道,可以说长安是梦想的起点。第二步是成为大唐帝国的核心官员,实现政治理想,长安需要很长时间。然而,唐代科举考试难度很大,很少有文人能实现“仕宦至公相,致君为尧汤”。长安不仅是登科儿童的梦想摇篮,也是新登科者展示宏伟计划的地方。
[img]259014[/img]
杜牧家世显赫,年少成名。他的祖父杜佑是德宗的宰相,他的武功在文治上是辉煌的。名门望族,家学渊源。受此影响,杜牧十几岁献计平俘,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23岁时,他写了《阿房宫赋》,名满长安,26岁的进士和第一名。
对于杜家这样的世家大族来说,顺利和第二,入朝为官是宏图大业的起点。在短暂的荣耀之后,杜牧在京只担任了半年的弘文馆书郎,开始了20年的宦游生活。从会昌二年到大中二年,杜牧多次迁往当地刺史。虽然刺史是地方长官,但唐代存在“重京官”、“轻地方官”的现象。从京官转任地方官往往被视为一种惩罚。杜牧错过了长安,但他只能回顾长安来安慰他。
在黄州,他写道:“不要因为苦而回家,家乡七十五长亭”,讲述家乡长安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及;在池州,他感叹“如果你不能回家,就不要举别君”,酒入愁肠,难以理解乡愁;在去睦州的路上,他叹了口气,“重过江南千里,万山深处孤舟”。经过六年的历史生涯,杜牧逐渐远离长安,只能看着长安,充满了失落和失望。
大中五年,时任湖州刺史的杜牧升任考功郎中,回到梦寐以求的长安,他坦言:“因为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官京中是杜牧内心的向往,多年的宦游只是栖栖更别说了。48岁的杜牧终于在长安担任了一个尚可的官职,但此时他已近风烛残年,机会来得太晚。一般来说,长安是唐人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场所,杜牧也是如此。由于他的职业生涯坎坷,他对长安的感情比普通文人更加忧郁和悲伤,表现出他雄心勃勃的无助和失落。
[img]259015[/img]
《登乐游原》一诗,一方面,杜牧捕捉到了大唐朝衰落的颓势,这种长安诗表现出一种苍凉、忧郁的心态。在初唐和盛唐诗人的作品中,长安似乎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而在晚唐,诗歌中的朝气悄然被暮年的气息所取代。这种暮年之感渗透在杜牧作品中的长安四季景物中。《春晚魏家亭子》描述了长安春景:“拥鼻侵襟花草香,高台春去恨茫茫。半落平池枯红晚,曲渚飘成锦一张。“晚春,杜牧登高远眺,没有生机勃勃的春景,只见落红满地。杜牧写暮春,暗示着他即将到来的末世之感。文人对时代很敏感。即使杜牧厌倦了最后一个世界的生活,杜牧仍然希望唐朝能继续繁荣。这首诗是一首带有暮年心态的最后一首挽歌。
不仅是长安春景,杜牧也若有所思:“秦陵汉苑参差雪,北阙南山次春。车马满城原上去,怎知忧郁有闲人。“长安居民在雪后饶有兴趣地前往乐游原景,杜牧是这群赏雪者中的“局外人”。长安曾经是繁荣昌盛的秦汉国都,然后只留下废墟。华丽的长安能繁荣多久?经过一番感慨,杜牧称自己为“忧郁”的“闲人”,他的忧郁不是富贵闲人无病呻吟,而是一位看透世情的老人心中的无奈。在去湖州工作之前,杜牧再次参观了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的,闲爱孤云静爱僧。想把一指江海去,乐游原本望昭陵。“清时”一词耐人寻味,朝堂外边境战争频发;在朝堂内,牛李党争正如火如荼。杜牧不仅说这个时候是“清时”,还进一步说正是因为自己的平庸和快乐。表面上看似“静”,实则是“怨恨”,朝政混乱,自己空虚的抱负无法展现。离京前,杜牧登高纵目,目光落在太宗昭陵,他向往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的景象。原本在杜牧笔下的乐游,总有“难言之隐”,凄婉悲伤,无限低落。
另一方面,杜牧绝不是一个只在心中哀叹末世的诗人,他心中有家国天下。会昌二年,北方回归维吾尔族南侵,手无寸铁的边民被迫流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非常担心边境人民的生活状况,写下了《早雁》一诗:“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月亮孤影过仙掌,长门灯暗数声。胡骑一个接一个,怎么一个接一个地追逐春风?莫厌潇湘少人的地方,水多米岸莓苔。红雁本该在秋天飞回故地,却突然被捕猎,惊飞四散。透过这幅“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晚唐末世的寒冷与孤独。诗人特意让惊飞四散的孤雁飞过长安的天空,意义深远。当朝皇帝长期居住在深宫,无法拯救流离失所的边疆人民,令人心寒。诗人在同情孤雁漂泊无助的同时,联想到他日无家可归,孤雁秋来春返,但朝廷的春风能把孤雁送回北方吗?诗人表达情感可谓“一波三折”。诗人描述了红岩惊慌失措的恐慌,表达了对流亡者的同情,这是一个折扣;红岩南飞想到它北归却无助,这是一个折扣;最后,最好在南方扎根,找到一个新的家,这是一个折扣。三层转折点层层深入,诗人对边疆人民的关怀和思念深入而充分,诗人爱国忧民的拳击之心显而易见。
[img]259016[/img]
长安从来都不是一个寒冷的城市。杜牧用长安诗为长安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哀叹世界末日的荒凉的同时,他表达了他为祖国服务、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爱国主义之心。
在无奈和遗憾下,杜牧在距离长安30英里的范川得到了补偿和安慰。杜牧有时和朋友一起旅行,有时独自旅行,欣赏老人在美丽的秋景中钓鱼。范川的风景抚平了他颠簸半生的创伤,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只有在范川,杜牧才能真正归属。
什么是长安诗?为什么杜牧写了这么多以长安为对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