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谈谈李燕的故事。
《三国志》白帝城托孤的大致含义如下:张武三年春二月,刘备病危时,丞相诸葛亮自成都至永安。先主病认,信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和诸葛亮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他们命令他们帮助他的儿子刘禅。曹丕君才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辅之,辅之;如果没有天赋,君可以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诚之节,然后死!
白帝城托孤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即刘备为什么要命诸葛亮为宰相,同时特意安排李燕为副手?基本上有三种分析:
首先,军事副手说。刘备之在孤立诸葛亮的同时,以李燕为副手,主要为政略突出、军略不足的诸葛亮设立军事副手。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协助后主。
第二,政治平衡说。刘备托应该试图保持蜀中的政治生态平衡。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利益代表,李燕是东州集团的利益代表。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掌管权力和决策事件,维护和延续蜀汉政权的稳定和生命。
[img]258628[/img]
刘备支持诸葛亮,李燕是在帮助还是限制诸葛亮?历史上,各朝的孤儿只有两个目的:确保政权的继续存在,确保国家不容易掌权。刘备的孤儿也不例外。即使刘备信任诸葛亮,作为封建皇帝,他也不可能怀疑拥有权力的总理。这是由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没有人能跳出法律。
其实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或者至少是有限的。
比如刘备虽然任诸葛亮为丞相,但直到后主即位诸葛亮,才允许他开府。然而,包括丞相在内的西汉三公都有开府。虽然东汉没有丞相,但三公和将军也可以开府。开府意味着有自己的府署,可以自己选官,方便扩大权力,培养亲信。刘备以丞相任诸葛亮,却牢牢把人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得不说是对其相权的限制。
再比如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作为丞相,没有封侯。历史记载,蜀汉集团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法邈、刘豹、向举七人,其中关羽、马超、刘豹、向举四人为汉代所封。@ 又有庞统被追封为关内侯。与黄忠、庞统、法邈等人相比,诸葛亮的功劳并不大,但他甚至从未享受过侯爵,这让人怀疑刘备是否足够信任他。
[img]258629[/img]
当时蜀汉集团的内部派系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元老派、荆州派、东州士、益州派。前两个可以算是“新人”,后两个可以算是“老人”。以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等为代表的元老派。这是刘备最信任、最重视的学校;荆州派以诸葛亮、庞通、马亮为主,是蜀汉集团的骨干力量;东州士以法正、李燕、董和、孟达为首;益州派以黄权、张裔、李康为代表。后两部分是蜀汉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刘备考虑的是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一个帮派。在任命人才时,他考虑的是如何协调各方力量之间的关系,努力保持政治生态的平衡,永远不希望或允许一个学校占主导地位。诸葛亮就不一样了。他是蜀汉宰相,代表荆州派的利益。因此,他在选人任能时首先考虑自己派系的利益,这决定了他就业选择的局限性。
在元老派人物相继枯萎、荆州派势力不断扩大的状态下,刘备迫切需要支持另一个派对来限制荆襄势力。这个人就是李燕。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以郡吏起家,先事刘表,后投刘璋,均有令名,刘备入蜀,李严率众投降,被封为前卫太守。后来刘备主力在汉中与曹操作战时,郡境两次发生叛乱,李严迅速平定了少数精兵,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建安24年(219年),黄龙出现在前卫县武阳县。太守李燕借此机会建碑立庙,积极为刘备称帝造势,为刘备正式称帝做出贡献,赢得了刘备的信任。
建兴三年(223)刘备托孤时,“元老派”关羽、张飞、“东州士”人物法正、董和等人都去世了,@ “东州士”孟达、“益州派”黄权两人又降魏了,张裔、费祎、董允、李恢等人名声还浅。环顾群臣,似乎只有李燕符合条件。他的才华、文武、果断、忠诚,不属于“荆州派”。最后,他受到刘备的青睐,成为除诸葛亮外唯一的孤儿大臣。
[img]258630[/img]
刘备活着,军政权力聚集在一起,但刘备死后,年轻虚弱的后主无法控制局面,刘备不得不提前分割权力,具体安排以诸葛亮为首相,赋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以李燕为首都,赋予他军事权力;后主继承了君主权。文武分工不仅可以削弱中央或地方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还可以约束文官和将军,实现官僚之间的相对平衡,促进皇帝的控制。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事实是,李燕辜负了刘备的深切期望,在与诸葛亮的政治斗争中处处落后。最后,他被废为普通人。他掌握的蜀汉军权与精锐部队一起被夺,对诸葛亮的集权行为没有有效的限制,使诸葛亮轻易控制蜀汉的军政权力,形成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政治局面。直到诸葛亮去世,刘禅才逐渐恢复了权力。这是刘备意想不到的,也是不可预测的。
为什么刘备选择李燕成为诸葛亮以外的另一个托孤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