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曹寅的话
康熙时期,康熙皇帝非常重视他赋予曹寅及其姐夫苏州编织李旭、后代曹颗、曹颇等特殊政治任务,允许他们“特别折叠”江南官风民情,并“亲自写作”。这种千里眼报神的责任确实超出了江宁编织的权限范围,可以说是对曹家的特殊待遇。
曹雪芹的祖父曾是康熙的密奏使。他的密奏包括地区天气、粮食价格和强盗。这种密奏方式也是康熙管理农业国家广阔领土的手段之一。
江宁编织曹寅熟练地将一张书写的纸折叠成一个复杂的六角形。除了皇帝康熙,任何人都不允许阅读上述“报告”。康熙手中打开这张纸后,这是一个10厘米宽、20厘米高的密奏。
从江宁到北京,骑马大约需要20天。曹寅和康熙皇帝之间的秘密传播已经进行了20年。因此,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称曹寅为“康熙的秘密侦探”。
康熙的秘探们
曹寅把他折成六角形的密报,放在一个用密封条密封的小信封里。密封条上写着“固体”,下面写着“密封”。信封上写着“奏折”。他拿出一个大信封,盖住这个小信封,用白纸条绑在外面。他把所有的标题和名字都写在纸条上,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白纸包起来。最后用来封谚的几个字是“臣寅磕头封”。
康熙皇帝读完这封信后,可能会加上皇家批准,也可能只写三个字“知道”。但最后,他们会用朱红的“封”字封住,然后再传给曹寅。
[img]257646[/img]
康熙时期,康熙皇帝非常重视他赋予曹寅及其姐夫苏州编织李旭、后代曹颗、曹复等特殊政治任务,允许他们“特别”江南官方习俗,“手写”,这一千英里的责任确实超出了江宁编织的范围,对曹家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待遇。
在曹寅和李旭给康熙的密奏中,康熙关心的是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粮食问题,如收获、大米价格、社会条件和舆论,如疾病、民情和官员贪婪。在没有各种地方媒体的时代,这些秘密渠道传递的信息也是一种内部参考。通过这些内部参考,康熙皇帝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真相。
在古代,天气和天象信息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被认为不应该被更多的人掌握。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繁的康熙时期,皇帝必须清楚地了解各种自然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研究》第一主持人赫治清表示,康熙年间的旱灾尤为突出,历史长河中出现了12次百年不遇的旱灾;经过四年的风暴和三十五年的康熙,风帮助了海浪,冲向了沿海地区数百英里。如此巨大的风暴不仅淹没了江浙沿海地区,也淹没了今天的上海和苏州。
[img]257647[/img]
赫志清说,在曹寅密报给康熙的奏折中,有明确的雨雪测量、雨水入土和冰雪凝结的记录,这对北方皇帝了解长江流域和沿海农业至关重要。
康熙重视天气条件
康熙在位61年来,水旱持续侵袭,旱蝗总是相伴而生。康熙非常重视来自世界各地的正常和异常天气报告。
康熙初年,他接触到了一些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康熙是一位善于学习的国王。他从这些传教士那里学到了一些观察天气的常识,并了解了记录天气情况的重要性,所以他安排了一个亲密的信件来帮助他在全国各地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虽然当时无法预测天气,但记录天气已成为康熙非常重视的工作。他希望从记录的文献中找出气候的规律。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夏天,淮徐和江南地区发生了大旱,阴历六月中旬才下雨。李旭奏报收成和米价后,康熙皇家批评道:“五月,我听说淮徐以南地区等着,夏泽时期,人们心慌意乱,尤其是浙江。夙夜焦思,睡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须详细询问,闻尔所奏,少解宵之劳。秋收结束后,还写奏奏。“天气总是与粮食收获和大米的价格密切相关。5月份听说江南干旱,直到6月份才下雨。康熙凡看到南方人都要问详情。他还命令李旭在秋季收获统计后报告粮食和大米情况。
[img]257648[/img]
康熙不仅要求各地报告天气情况,还研究了天气情况。他从清朝每天按时记录的降水记录《晴雨记录》中提取了有规律的现象,认为天气预报可以通过规律进行。
《晴明风雨录》只存在雍正二年(1724年)后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之间的天气现象。当时康熙能看到的规律大致总结为阴历月初八、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天下雨;月光可以在初九到十五看到;如果有云挡月,会有几天的暴风雨。康熙不仅探索了旱涝规律,还观察了风向:康熙记录了中国北方西南风在所有季节都非常罕见;西北风被称为客风,将在三四天内改变风向;东北风和东南风一旦刮起,就是雨的象征。康熙为了准确判断风向,在他的住处竖起了一个小旗子。康熙不仅沉迷于观察和学习,还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气密报进行了比较。这也应该算是农业大国国君勤政的一种特殊方式。
科学种田赐“御稻”
康熙作为农业大国之君,煞费苦心地解决粮食问题。来自鱼米之乡苏州的大部分密件都是关于科学种植大米的。这种优良的稻种是康熙命人在丰泽园的许多稻田里培育出来的,然后命人带到全国各地试种。
其中一个新品种叫“御园胭脂米”,是一种深红色的香米。有人研究说,庄头乌进孝在《红楼梦》中送给贾府,就是这种“御米”。康熙五十八年时,李旭写给康熙的密报中,有一位官绅种了多少亩,亩产几石几斗;一位商人种了几亩,亩产几石几斗。事实上,这些人的实验任务只有两三亩。只有李旭自己的家人种得最多。他愿意冒这种实验风险,种植100亩。李旭向康熙报告了他家水稻实验田的收获:奴隶种植了你的御稻100亩,6月15日收获,每亩大约四石二斗三升,金龙新米一斗。种植的原田,赶紧收拾,6月23日前,又插完了第二次秧苗。至于苏州乡绅种的御稻,也开始收割。我给你写了另一个关于他们详细账目的奏折,请御视。
康熙在首都建了一个试验田,但也互相学习。有一次,当他去江南看到人们有猪毛、鸡毛和其他毫无价值但肮脏的东西时,他被问及。听说当地人用这些东西做农家肥料后,他也开始了测试,结果显著。
[img]257649[/img]
虽然康熙命令亲信定期向他报告或遇到值得注意的事情,解决了许多问题,但他对这种报告的性质一直感到困惑。即使是天气和农业也与国计民生有关,康熙本人也无法走出心理阴影。
在康熙47年正月19日的密件中,李煦如实向康熙解释了去年差人送奏折时差人丢了密信的问题。他觉得自己真的应该死,要求万岁惩罚自己。康熙得知这一点后,说你演的都是密报,和当地官员不一样。让你的家人一起免费。这种事情让外人知道,听起来不太好。
可以看出,康熙本人也认为,他派人到世界各地暗访和秘密报告与他头上的“正大光明”牌匾不一致,这让其他人知道这是不出名的。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所有的秘密都是由他自己阅读和回复的。这种心态与他的儿子雍正公开建立自己的间谍组织和加强折扣制度完全相反,也可以被视为政治清明和独裁的分裂。
曹寅是谁?为什么他被称为康熙帝的秘密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