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变迁,生动的历史人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接下来带你走进向秀的故事。
魏晋时期是向秀竹林七贤一是隐居于河南省辉县一带竹林下,饮酒、纵歌,主张越名教让自然”,在生活中不拘小节,肆意尽情,好不开心。
向秀喜谈老庄,见解高凡,与山涛、季康等人关系最好,闲暇时在家打铁自娱。往往是向秀鼓风,季康掌锤,旁若无人,自得其乐。
[img]256898[/img]
后来,季康被陷害,被司马昭处死。向秀非常难过,但他也明白,面对权力,他无法抗拒。因此,司马昭的圣旨来到了洛阳。
司马昭问他:听说你常怀`簸箕山之志,愿意像古人一样隐居,为什么又来看我?向秀说:像`巢、由'(古代隐士)这样捐赠的人,怎么知道帝尧求贤若渴的心情?司马昭听后很满意,让他做黄门侍郎。
有人说向秀谈老庄超然物外,最后成了朝廷的大官,很虚伪。我觉得这正是他精通的上善若水顺其自然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明哲保身符合老庄之道。
[img]256899[/img]
做官后,向秀在朝鲜不工作,只挂名不做事,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
然而,在此期间,向秀从《庄子消遥游》中对大鹏和麻雀的描述中有了不同前辈的感受:消遥不仅是生命存在的最佳境界,也是对自然的满足。无论情况有多不同,如果你满足了自己的本性,消遥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同。就像睡在金床或木床上一样,睡着后也有同样的感觉。
向秀可以从两个对比巨大的意图中找到本质的平等,即逍遥只需要自给自足,得到自己的待遇,凡人和至人都可以同于大通。难怪被世人称赞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呢!他的思想确实能让他的思想真正成功。读者超然心悟。
[img]256900[/img]
似乎在竹林隐逸的时候,他整天忙着打铁喝酒,但当了官之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和揣摩自己的生活。
总的来说,向秀的逍遥哲学可以满足在寺庙里,心在山林里士大夫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居江湖之远,忧其君”的需求林下隐士的人格理想,所以后人很容易接受、继承和发扬光大。
为什么向秀在当官后,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和揣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