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周武王的话
周朝开国的历史被儒家思想(包括历史学家司马迁)过度美化,其实有些东西是隐藏的。包括周武王让周公辅政,而不是姜子牙辅政,有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img]252354[/img]
有人说姜子牙之所以不安排辅政,是因为姜子牙太老了。但事实是,姜子牙当时还很健康,史书记载他活到了139岁。虽然这个年龄可能不靠谱,就像史书记载彭祖活到800岁一样,但至少他活到周成王都去世了,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继位六年后去世了。可见他真的活了很久,也不老。
有人说,没有安排姜子牙辅政,是姜子牙在他的封国里。的确,周武王获得世界后,就开始封国,并对所有被封的诸侯说,让他们去安定国家后,就赶回来汇报。姜子牙去了齐国,只用了五个月就安定了国家,然后赶回镐京汇报。在所有诸侯中,他是最早回来汇报的。从那以后,他一直留在首都镐京,基本上没有回到齐国。而周武王是在镐京登基三年后去世的。也就是说,在他去世之前,姜太公正在镐京。但是,他为什么不让能力出众的姜子牙辅政呢?
这让人怀疑周武王是否不信任他的岳父姜子牙。
除了上面提到的不让姜子牙辅政外,还有一些原因。
[img]252355[/img]
例如,姜子牙的封国,在最偏远的地区。春秋时期,经过管仲的经济改革,齐国成为富国。然而,在西周初年,那里绝对是一个贫瘠而遥远的地方。而且靠近莱国和东夷。莱国是商纣王的属国。东夷曾被商纣王猛打,西周初年,还与商纣王的儿子联合叛乱。可以说,姜子牙的封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作为兴周灭商的第一功臣,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封地?
再比如周武王封国时,为了防止诸侯造反,都要让诸侯的儿子留在镐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相当于留下人质。(直到战国后期,这种留人质制度仍然很流行。)然而,留在镐京的其他诸侯并不是长子,只有姜子牙留在镐京的是长子姜吸。要知道,长子对信奉周礼的周人来说非常重要。姜子牙的长子留在镐京,是姜子牙主动安排的还是周武王要求的,现在已经不清楚了。但是,这件事是可以分析的。若周武王要求,显然代表着对姜子牙非常警惕。如果姜子牙主动要求,也说明姜子牙只有了解自己的环境才会这样做。
[img]252356[/img]
另一个例子是,姜子牙去封国只用了五个月就把国家搞好了,很快就回到了北京。周公的儿子在鲁国工作了三年才回来汇报。姜子牙这么快就回来了。他向周武王表明他有很强的能力吗?还是他担心周武王会怀疑他?这也值得一试。他表明他有很强的能力,但周武王不需要他,这更值得一试。
后人对周初的分封制赞不绝口。尤其是儒家,把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礼仪制度作为最高典范。但不得不说,正是周初实施的制度,造成了后世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同时也说明周武王封国时,还是担心这个制度可能的危害。
为什么周武王去世前没有安排姜太公辅助成王?他的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