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长平之战有更多的误解,而世人对赵括有更多的误解。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胜利是各种有利因素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杰出军事家吴安君白起对赵括的胜利。
[img]252280[/img]
我尽可能简单地说,让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尽可能简洁,不冗长。起初,赵国的统帅是廉颇,但廉颇并不比当时的秦国统帅王米强多少。他的实力有差距。廉颇的赵军处于劣势,无法坚持。长期战争的形成,国力赵国不如秦国,所以持久的结果是赵国会被消灭,结果就是灭亡。所以赵王想要一战决定胜负,用赵括替换廉颇。而秦国也换上了实力最强的白起当统帅,并严格保守换帅的秘密,泄露消息的人杀无赦斩决。因此,赵军一方并不知道对手是武安君白起,这也是最早的信息战,秦国赢得了这场比赛。
[img]252281[/img]
据说赵括是一个轻敌,没有经验带领军队前进。谁认为这是赵王要求他快速决定的?不打仗的结果是廉颇的结果,还有更多的不遵守法令的罪行。更重要的是,赵括不尊重王米。赵括的军事才能绝不是纸上谈兵。如果他知道对方已经变成了白起,他可能不会那么肆无忌惮地发动战斗。
[img]252282[/img]
赵投入45万兵力,还应包括挑夫等各种后勤人员,秦军投入60多万,后勤人员无数。大量15岁以上的平民被征用,秦王亲自询问后勤保障工作。赵也在整个作战体系中输了。
[img]252283[/img]
赵括被围后,部署的防守阵地非常有学问,白起根本无法打破。一位历史老师曾告诉我,赵括布置的圆桶阵防御效果非常有效,秦军可以围,但不能破。只能让赵军耗尽粮草不攻自破。当年孙武构想过这个圆筒阵,却从未成功过,演练也从未成功过,赵括在第一次实战中就摆成了。后来查了很多资料,没有找到相关介绍,可能被历史老师忽悠了。也许他的资料在网上找不到。
[img]252284[/img]
赵括战死后被埋葬的地方已经找到。随身的剑被埋在一起。关于他不受士兵喜爱的谣言没有被打破。在混战中,士兵们把他埋得很好,他们的物品,尤其是剑,都没有被拿走。你知道,当时一件好的武器对很多人来说非常重要。
[img]252285[/img]
其实赵括的突破也很讲究。根据秦军的动员,他推测了白起中军帅账指挥部的位置。最后一次突破是他亲自带领精英突袭白军指挥部的位置。离白起指挥中心还有5英里远,身先士卒的赵括被射死,身中两箭。事实上,它可能更接近白起指挥中心。埋葬赵括的地方距离白起指挥中心5英里,发现激烈作战遗址的地方“掌声”距离赵括的埋葬地点3英里。说明什么?这就是天意。如果他没有被射死,冲破了白起的指挥中心,赵军很可能会完成反击。
秦国赢了,但赵括的消灭也彻底伤害了他们的活力,损失了一半以上,国力倒退。秦国在坑里杀了45万赵军后,32年后才杀了赵国。这就是赵括的成就。如果廉颇坚持下去,赵国可能会在不到32年的时间里被杀。白起的评价是最有说服力的。他认为赵括之输给自己是赵括一生中没有经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赵括有更多的经验,他可能不是赵括的对手。
[img]252286[/img]
如果长平之战被韩信取代,赵括呢?韩信的军事能力强于白起,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毕竟,赞美韩信的信息很多,但白起从未受到文人和墨客的赞扬。信息很少,所以韩信在潜意识里更有实力。但赵军实力上的差距正好让双方拉平,仍将进入消费战模式,国力较弱的赵国仍将无法抗拒,韩信也将被赵王逼进而围攻。没有人能改写长平之战,这是一场战役,也是一场国力的竞争。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决定战争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国力,国力强才是真正的强。
假如把赵括换成韩信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还会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