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陶安的故事吗?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起兵濠梁,终于一通四海,建立明朝。朱元璋驱逐元虏,收复燕云,历史贡献颇大。朱元璋能够赢得世界,他身后的文臣武将贡献巨大。朱元璋身边武将如云,如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等,但提到朱元璋手下的文臣并不多,只有刘伯温和李善长。其实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手下有几十个文臣谋士,最重要的是李善长、陶安、朱升、刘基(刘伯温)。陶安是本文的主角。
[img]250328[/img]
刘伯温和李善长在四大谋士中很有名,不多介绍。虽然朱升和陶安并不出名,但他们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朱元璋渡江后,一路向南,取下徽州,经邓愈推荐,亲自请朱升出山。作为元末学者,朱生熟悉经史。为朱元璋效力后,他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的九字方针,使朱元璋在元末乱世中低调发展,不成为元朝的“目标”。如果说朱升提出的九字方针贡献不可或缺,那么另一位谋士陶安提出的建议也很重要。陶安建议朱元璋在南京设立大本营。
朱元璋最初从濠州(古凤阳)起兵,然后攻下定远和滁州,再攻打和县,然后开始规划渡江。此时,俞通海、廖永忠等人带领巢湖水军前往。朱元璋更加强大,精心策划,渡江攻占采石矶,然后进入太平(安徽当涂)。元末,各行各业的枭雄都像土匪,每次攻下一个城市,都抢掠不止。只有朱元璋的军队京城之后,秋无犯。太平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儒家,名叫陶安,他看见朱元璋军纪严明,叹了口气:
“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彼此雄长,但其志在于子女的友谊,非有拨乱安民,救天下之心。
[img]250329[/img]
陶安的意思是,其他英雄为了钱和孩子互相攻打,只有朱元璋为了拨乱安民,这才是拯救世界的主人。于是,陶安带领太平的老乡亲自迎接朱元璋,并表示愿意为陶安效力。朱元璋非常高兴,不仅升任陶安为参幕府事,还主动向陶安问计。陶安给朱元璋一个很有决定性的建议,那就是取金陵,朱元璋问为什么会这样,陶安解释道:
“金陵帝王之都,龙盘虎占,限以长江之险。若以其形胜,出兵临四方,何向不克!
陶安认为,现在世界一片混乱。东方有张士诚,西方有徐寿辉,北方有韩林儿,南方有国宝。朱元璋夹在中间。如果你想站稳脚跟,你必须找到一个容易防守和攻击的基地,而南京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根据长江的危险,南京的水系很复杂。它可以及时向四方派兵,这是一个立足点。
[img]250330[/img]
朱元璋听了大喜,采纳了陶安的建议,开始谋取南京。此后,陶安屡遭重任,每次朱元璋攻克重要地位,陶安都要安顿民心。陶安一方面稳定人民,另一方面筹集粮草,为朱元璋补充军需做出了巨大贡献。朱元璋登基后,让陶安为首,李善长和刘伯温为辅,三人共同编纂了《大明律令》,还让陶安兼修国史。后来,江西人民不稳定,朱元璋派陶安到江西安抚人民,陶安政绩显著,但当年9月,他病得很重,死在江西。史载:
(洪武)元年,安至江西,政绩受益。疾剧,卒于官。告诉诸子:不要爱钱丝绸!帝亲为文献献祭,追封姑孰郡公。
陶安去世后,朱元璋非常难过。他不仅亲自写了一篇纪念文章,还封陶安为姑姑郡公。他对陶安的评价是:“中华民国和朝代的战略是无与伦比的,汉源是第一篇文章。”有一个细节,陶安临死前对儿子说了四个字:不要爱钱和丝绸!陶安希望他的儿子成为官员,不要贪图钱。不幸的是,他的儿子没有听。
根据历史记载,陶安有两个儿子,长子陶昱和次子陶生,洪武年间被腐败杀害,陶安绝对是最后一个。遗憾的是,儿子们没有听陶安临死时说的四个字。
陶安对明朝的贡献是什么?陶安对朱元璋提出了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