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朱元璋不征粮的事情,
朱元璋作为一个从农民起义中走出来的“草根”皇帝,可以说非常了解民间疾苦。正是他曾经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 当他登上王位时,虽然他养了数百万精兵,但他并没有从人民那里征集食物,这在历代极其罕见。与那些不顾人民生死搜寻民脂民膏的昏庸皇帝形成了鲜明对比。
[img]249415[/img]
那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
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可以说是贫穷、基础薄弱、人口少。此外,他占领的城市并不多。然而,他面临的敌人军事实力雄厚,发展多年,基础深厚。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那么,朱元璋打仗的时候,军粮短缺怎么办?毕竟,很多人选择参加起义军的直接目的是吃饱,否则他们怎么能和你一起出生和死去呢?
朱元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一个词:抢劫。当然,这种纵兵掠夺行为基本上发生在起义军成立之初,这也是起义军发展的必要过程,并不令人反感。然而,随着朱元璋实力越来越强,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占领的领土越来越多,许多精英逐渐加入团队,这种抢夺方法很少使用。特别是1364年以后,吴政权成立,朱元璋开始推动军事经济发展。
[img]249416[/img]
他改革税收,实行屯田,逐步约束抢人民粮食。然而,在此之前,朱元璋的纵兵抢夺行为仍然被“记录在案”。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1355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通过渡江占领金陵等地后,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儒家朱生建议“筑墙高,积粮广,慢称王”。说白了就是把占领的区域统一成军事控制区,主要用于政府军的后勤供应。同时也能让当地人过上稳定的生活,更积极地为吴政权效力。
1356年,朱元璋通过“营田司”进行军屯改革,希望把军粮自给自足这件事做好。与此同时,开始了大面积的人口普查活动,量田测地,并登记上报。虽然朱元璋的这些方法都不错,但由于自然灾害和随时爆发的大小战役,军需供应的许多紧急情况仍会不时出现短缺,@ “寨粮”、“检刮”、“增租”、还得用“借粮”的方法。
但根据相关记载,朱元璋对待自己的人民和拒绝投降的人民,纳粮的标准是不同的。对于自己的普通人来说,城里的守军每40天要吃一次口粮,一次吃一个月,不要出征军;对于拒绝投降的人,士兵可以随意抢劫;但是如果你投降,为了让他们放心,你什么都不会抢劫。到1359年,为了笼络人心,让敌人不战而降,朱元璋开始实施“罢各县寨粮”的规定。
在军方方面,除了吴政权继续维持供应外,其他军队还通过“增加租金”的方式让人们贡献一些食物。同时,他们还将以“借”的名义从人民那里获得供应,为军队提供供应,让士兵们吃饱饭,打好仗,更加齐心协力地绞死敌人。但是,无论是征还是借,还是有人拿不出来或者不愿意给粮食,@ 1362年,胡深与七县大户征收科银两;1365年,李文忠还在福建向人民强征粮食。
[img]249417[/img]
明初,朱元璋的父子主要用军屯来解决军费问题。对人民来说,无论是大胆的,还是巧妙的名字,只要是征收军费,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更糟,朱元璋害怕失去人民的厌恶,事实上,他不喜欢这种征收军费的方式。但在1370年之前,为了支持起义军的发展,不得不进行“强收”,但在实施“军屯”管理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在这里,我有必要谈谈“军屯”的管理。所谓“军屯”,是指上交土地、屯田粮食,由政府统一管理;军屯人员属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军屯管理是一种多头管理的形式。政府有许多机构和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粮库。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数量。
[img]249418[/img]
1370年,中国有多达22个军储仓和屯田仓。这样,军需粮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过去纵兵抢夺行为也减少了。这个时候,如果再抢一次,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还有朱元璋支持的屯田方式。1376年,根据以往军屯管理的经验,朱元璋吸收了精华,推出了边境军队“军屯”和“营屯”两种管理制度。同时,为了支持军屯,朱元璋还取消了军屯的田赋。此外,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和其他损失,国家将从财政部拨款以帮助补贴。
朱元璋大力支持屯田,保障了军粮供应,不会过多侵扰人民生活。为此,朱元璋曾自夸说:“我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参考资料:
【《明史》、《国初事迹》
朱元璋养活了数百万军队,却不需要人民一粒米 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