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朱迪庙号,
皇帝作为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死后会得到一个专属的死后头衔,有的还会有寺庙头衔来评价他们的一生。例如,大汉一代雄主刘彻,他的死后头衔是“孝武皇帝”,庙名是“世宗”。早期的庙号只有少数非常优秀的皇帝才能拥有,后来才成为皇帝“人手一人”的标准。无论是死后的头衔还是寺庙的头衔,都只有在皇帝死后才会有。两者的区别在于死后的头衔是对是非的评价,而寺庙的头衔是进入寺庙后的头衔。
[img]247694[/img]
区分两者最简单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死后的头衔是“某某皇帝”,庙号是“某某宗”,少数开国皇帝的庙号是“某某祖先”;其次,隋朝及以前的皇帝大多被称为“死亡”,唐朝及以后的皇帝大多被称为“庙宇”,除了一些没有庙宇的皇帝(如建文帝朱允郅)。
一般来说,死后的头衔会根据后世国王的个人意愿进行各种调整,有些死后会变成恶死后,有些死后会加上死后。但一旦寺庙的头衔被确定,它基本上就不会被修改了。但明朝的一代主人朱迪,寺庙的头衔被后人修改了。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第一次封为燕王,通过发动“靖难之战”夺得侄子朱允炆的王位。朱棣一生励精图治,修编《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五次御驾北征蒙古,是一位文治武功极佳的皇帝。说到朱迪,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是“明朝的祖先”。然而,在明朝以前的寺庙名称中,只有开国皇帝才被称为“祖先”,如唐朝的李渊、宋朝的赵匡胤和明朝的朱元璋。
[img]247695[/img]
事实上,朱迪死后,他的庙号只是一个正常的“明太宗”,就像唐太宗、宋太宗等第二代皇帝一样。为什么朱迪的庙号会从“太宗”变成“成祖”?这件事必须从一百年后开始。
正德十六年(1521年),贪玩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没有孩子,他留下了遗诏:“我疾弥留,储嗣未建。我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夫年已成长,贤明仁孝,伦序当立。他已经遵循了祖训兄弟的文章,告诉了寺庙,并邀请了慈寿皇太后。
[img]247696[/img]
被正德皇帝选中的皇位继承人是他只有15岁的表弟朱厚荣,后来是嘉靖皇帝。在礼法大于天的封建时代,藩王统治的皇帝继承王位是非常重要的。父亲、死子、兄弟、兄弟和古代皇帝膝下没有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多。他们要么把王位传给弟弟,要么把王位传给侄子。虽然他不是自己的儿子,但他也是一个家庭。
嘉靖皇帝即位后,与大臣们存在分歧。大臣们都认为,嘉靖皇帝应该认出他的叔叔孝宗皇帝是皇帝的考试,也就是法统上的父亲。虽然嘉靖皇帝的生父是生物学上的父亲,但他名义上只能被称为皇帝的叔叔。
[img]247697[/img]
嘉靖皇帝白捡了一个王位,但他不得不为自己换一个父亲。在叛逆时期,他自然不愿意。他总是坚持说他应该叫什么。他的叔叔是他的叔叔,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然而,当大臣们团结起来时,他们不得不让年轻的皇帝听他们的话。他们和先帝的正德从堂兄变成了兄弟。
围绕这一问题,嘉靖帝与文武百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礼法之争,历史上被称为“大礼议之争”。在皇权强化的明朝,年轻的皇帝用自己的力量赢得了大臣,保住了自己的父亲。但这并不能让嘉靖皇帝满意,自己当皇帝,父亲的死后头衔怎么能只是一个国王呢?虽然他在世时没有当过一天的皇帝,但还是可以追封一个皇帝的死后头衔的。于是,君臣之间又开始争论这个问题,帝王术越来越老道的嘉靖皇帝轻松让大臣们妥协。
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荣为父亲称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两年后“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于世庙”。请注意,此时嘉靖皇帝还没有把父亲抬进太庙,只是另一座世庙供奉。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嘉靖十七年九月(1538年)。当嘉靖皇帝想到他的父亲被封为皇帝时,他为什么不走完最后一步,向太庙供奉神主呢?嘉靖皇帝已经完全控制了朝政,为父亲上庙称为“瑞宗”,准备将神主从世庙迁至太庙。
但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问题,太庙的位置已经满了。如果你想把“瑞宗”搬到太庙,你必须首先从太庙中挑选一段距离最远的关系。
[img]247698[/img]
作为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所以太宗朱棣难免会被迁出太庙。但朱棣文的武略为子孙打下了这个江山,把大明的皇位从朱标一脉抢到了自己这一脉,他的品牌也不适合搬出来。但为了让他留在太庙,嘉靖皇帝干脆给他换了个庙号,叫“成祖”,成了与太祖并列的地位。成祖后,只能迁出洪熙皇帝仁宗朱高炽的神主。
也许朱迪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百年后竟然有幸得到了一个“成祖”的庙号,与父亲朱元璋在排面上相当。
确定皇帝的庙号后,一般不会修改 为什么朱迪的庙号会被后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