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曹丕篡位的事,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虽然汉朝在三国时期仍然存在,但实际上名存实亡。董卓被诸侯消灭后,曹操趁机扩大势力,逐渐统一北方,威胁皇帝命令诸侯,成为名副其实的汉贼。虽然曹操一生傲慢霸道,权重很高,但他总是拒绝废除汉献帝刘协作为皇帝,甚至自己写诗。他说,他一生中永远不会废除汉献帝。当然,曹操其实很想当皇帝,但他不敢轻易强迫汉献帝禅宗。他死后只是个魏王。曹丕篡位后,对汉献帝也很有礼貌,不敢伤害汉献帝。为什么?为什么曹丕篡权夺位没有杀汉献帝?
并非他不想杀人,而是不能杀人
事实上,我们知道曹操死前,曹魏王朝的雏形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肯定。早在此之前,曹操就曾威胁天子命令诸侯掌权。当时的汉献帝简直就是傀儡皇帝,不能再动一兵一卒,但曹丕掌权时,曹丕废汉献帝后不杀他的原因是什么?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汉献帝曾经是一个没有绑鸡力量的普通人。其中一个更重要的是曹丕的好面子。当然,我们都知道曹丕的不光荣。当然,曹丕本人也不想被记录在历史上的“杀君罪”中。此外,曹丕的王位是由“禅让”完成的,这被称为禅让。实际上,这是曹丕的胁迫,但由于汉献帝曾同意禅让,曹丕有义务保护他。为什么曹丕篡权夺位没有杀汉献帝?
他不想杀,但不能杀
[img]247497[/img]
对曹丕来说,自己能称帝,完全是曹操面前种树乘凉的结果。曹操是曹魏的真正创始人。如果不是曹操“以天子命令诸侯”,他一辈子都坐不上皇位。曹丕对以上这一点有着清晰的认识。退一步说,曹操在世界上有无数的机会杀死汉献帝,杀死自己,过早地让自己成为世界攻击的目标,这是一种失败。为什么曹丕篡权夺位没有杀汉献帝?
他不想杀,但不能杀
汉献帝八岁登基,在位32年,40岁时被迫禅宗与曹丕。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就是这位在位32年的皇帝。以自己的九五之尊,大汉天子的称号和地位,都未能挽救祖宗基业大汉王朝。而且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山阳公,早已看透了繁荣富贵,争权夺势。为什么曹丕担心他东山再起?这就是为什么不杀人。为什么曹丕篡权夺位没有杀汉献帝?
他不想杀,但不能杀
不想杀的原因是刘协和曹丕是同龄人,刘协还比曹丕大六岁,曹操把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协。从这种关系来看,刘协还是曹丕的姐夫。而在相识的30年里,曹丕从未看不起父亲控制的傀儡皇帝。恐怕心里也有一点同情和怜悯。即使为了他的三个姐妹,他也不想杀死前朝皇帝刘协,他一生都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不能杀的原因是:曹丕的地位,是汉献帝禅让得来的,其中有这样一层传承关系。这意味着曹魏代替汉朝是顺应天道的,但杀人却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杀汉献帝容易,堵天下人之口难。这就是不能杀的原因。
[img]247498[/img]
第四,汉献帝可以牵制一些人或事,也就是说,汉献帝也有利用价值。毕竟,益州的刘备和东吴的孙权一直在散布对自己不利的言论。杀汉献帝就像火煮油,扩大自己的对立面。第五,汉献帝曾经把两个宝贝女儿送给新皇帝曹丕,这样汉献帝就成了曹丕的岳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何必斩草除根。第六,为了安抚汉献帝,监视汉献帝,曹操曾经把三个女儿许给汉献帝,其中一个是皇后,所以曹丕是汉献帝的大哥。曹丕杀了汉献帝。他的三个妹妹很快就守寡了吗?
更重要的是,汉献帝还有利用价值,这也是他没有被杀的最大原因。曹丕称帝死,国家没有真正统一。东北有公孙渊,东南有孙权,西南有刘备。例如,在刘备成为皇帝之前,他宣传曹丕杀死汉献帝的言论,为他的登基创造舆论基础。曹丕知道,一旦杀死汉献帝,不仅不会有任何好处,还会带来很多麻烦,使汉献帝幸免。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汉献帝死亡,曹丕去世多年,但魏明帝曹睿以天子的待遇隆重安葬。
[img]247499[/img]
曹丕未能实现夙愿,但在内政外交上有着完美的展示。他与人民一起休息,解决了对外分离,真正统一了北方,北击鲜卑,多次获胜。同时,曹丕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也在努力发展文人的诗歌和赋予,使文化蓬勃发展。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曹丕临终前托孤,但令他惊讶的是,托孤为司马家族后来控制政权提供了机会,为司马家族摧毁曹魏政权提供了基础。公元226年黄初七年,曹丕病重,命令镇军将军陈群、中军将军曹真、征东将军曹休、抚军将军司马懿接受遗诏,共同协助继承人曹睿。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归自己家。由此可见,长寿司马懿对后来的政治影响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说曹丕的托孤是彻底的败笔。
曹丕篡位后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