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必须熟悉教科书。许多人或多或少仍然能记住教科书中的一些文章、好词和好句子。教科书中出现的文章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后纳入教科书。因此,大多数能够被选入教科书的内容都是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比如机智聪明,能快速判断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曹冲年纪轻轻,思维出众,懂得快速称号;廉颇,谁敢于面对,敢于承担自己的错误,等等。
这些历史人物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反复学习。然而,并不是所有被纳入教科书的历史人物都能从头到尾,一些积极的人物会突然改变,一个失败变成永恒的仇恨,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是谁?
[img]246962[/img]
一、凿壁偷光匡衡
将向大家介绍两个人。第一个对比是匡衡,他凿墙偷光。匡衡应该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勤奋进取的典型人物。匡衡小时候,家里条件很差,油灯、蜡烛等照明工具也成了奢侈品。即使匡衡想努力学习,他也不能在晚上看书。
幸运的是,邻居家很富裕,晚上仍然灯火通明。匡衡为了学习,在墙上挖了一个洞,把邻居家的光引入自己的房间,然后在光线的帮助下学习。我不得不说,匡衡勤奋好学的力量真的令人钦佩。即使他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很多人仍然以他为榜样。既然匡衡学习如此努力,他后来取得了什么成就?
根据教科书中文章的结尾,匡衡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然而,古人愤怒地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获得名誉和荣耀祖先。匡衡也不例外。他的家庭太穷了。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最后一个半职位,既有权利也有金钱。匡衡后来真的实现了他的愿望吗?
显然,匡衡最终成功成为了一名官员。在汉代,如果你想通过考试,你必须完全掌握“六经”之一。考试成绩分为A、B、C三类。匡衡可能太紧张了。他连续八门科目都考不好。直到最后一次,他才考上C科。最后,他被聘为一名普通文学官员,在太原县工作。
一般来说,匡衡实现了当官的梦想后,这辈子就这样顺利度过了。没想到匡衡当上官后转移了。因为汉宣帝的王子对儒家理论特别感兴趣,他也非常喜欢文史官匡衡。
汉宣帝死后,太子汉元帝继承了王位。他疯狂地晋升匡衡。不久,匡衡从“医生”晋升为“王子少傅”。元朝末年,匡衡被授予总理和安乐候,处理全国事务。
没有人认为没有钱学习的年轻人一步一步地爬到了仅次于皇帝的高位,这是一个基层反击的例子。如果事情像往常一样发展,匡衡肯定会成为人们追随的对象,但接下来的故事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匡衡从一个英雄角色变成了一本负面的教科书。
[img]246963[/img]
二、从宰相变成一贫如洗
匡衡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他不知道如何管教他的儿子,也没有把他的品质传递给他的儿子,导致他的儿子匡昌无法无天,成为一个混合的魔鬼。
有一次,匡昌喝酒后开始发疯,顺便杀人。事件发生后,匡昌被通缉逮捕。匡昌的弟弟也想通过“狸猫换王子”把匡昌包起来,但事情很快就被发现了,匡衡也参与其中。
然而,匡衡的认罪态度非常真诚,皇帝仍然考虑到匡衡的脸,所以他没有惩罚匡衡。但其他官员和司法部门并不容易愚弄,儿子杀了人,作为一个父亲会完全不知道吗?
即使不知道,也犯了管教无方的罪,说来说都是错的。@ 匡衡在多次弹劾下被罢免。匡衡虽然没有总理的职位,但他也有安乐侯的头衔,有很多封地和很多钱。光是这些东西就能让他的余生放松下来。
[img]246964[/img]
事实上,匡衡的封地也有问题。封地约3100公顷。在西汉,一公顷相当于现在的0.99亩,所以总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
然而,在测量土地时,匡衡故意给出了错误的地图,导致朝廷给他划分了400公顷的土地。匡衡想在宝地上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没过多久,这件事就被发现并向政府报告了。当地官员不敢激怒匡衡,或者想讨好匡衡。他们没有处理这件事,而是推着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
匡衡仍然假装困惑,没有说,朝廷的其他官员不容易愚弄,如船长、船长和其他大臣,反复弹劾皇帝匡衡,1510报告匡衡的恶行。
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匡衡的狐尾终于藏不住了。堂堂宰相带头假公济私,不顾王法,贪污成性,表面上装作一个有道德的绅士,其实是一个心地险恶的伪君子,真是令人惊讶。
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一次,皇帝不能保护他。匡衡的头衔被削减,封地被迫交付,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封存。
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匡衡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回到了挖墙偷光的状态。然而,虽然他当时很穷,但他心里有梦想和希望,但现在他真的一无所有。@ 匡衡在贫穷中逐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img]246965[/img]
从大家称赞的有志青年到一手遮天的宰相,再到一无所有的普通人,匡衡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写教科书的人大概不想让学生过早感受到这种对比,只是截取了匡衡青春的故事,鼓励孩子努力学习。
如果一个小时候受到这个故事启发的学生现在知道匡衡的后续故事,他会多么失望。然而,无论匡衡后来做了多少错事,他在早期的努力和认真学习状态和精神仍然值得学习
凿壁偷光的匡衡,为什么会从英雄人物变成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