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向前奔流,无穷无尽。今天给大家讲晋文公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他们有很强的国力。事实上,除了齐桓公,春秋时期的世界霸主应该属于这两个国家。
这两国的战争也成为春秋战争的主题,但楚国一直处于劣势,很难真正击败强大的晋国。没有晋文公的努力,晋国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他是晋国第一个真正的霸主,他的个人经历也很传奇。
晋文公很早就开始流亡,逃跑了很长一段时间,继位时已经62岁了。
在晋文公的治理下,晋国迅速强大起来,具有争霸的实力。
这时,他们与南方的楚国发生了战争。楚国一直想北上取代周王室。他们早就和这些国家发生了战争。晋国的存在是阻碍楚国北上的关键。
[img]246741[/img]
也就是说,晋楚之间迟早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当晋文公流亡时,他也住在楚国。楚王对他很好。在楚王的善良之后,晋文公还表示,如果两国将来发生战争,他将让晋军撤退,以这种方式报答楚王的善良。
没想到晋文公成了预言,晋楚两国爆发了城濮之战,两军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履行了承诺,让军队退却三舍。
这件事后来让很多人称赞晋文公是个守信的人,毕竟“兵不厌欺诈”,真正的战争能赢,还在乎这么多有什么意义?
但也有学者说,楚王这件事还是太简单了,为什么这么说?
事实上,晋文公在国外流亡了这么长时间,他已经成为一个老油条。当他回到中国时,他也杀死了原来的国君自力更生。如果他真的把他当作绅士,那就错了。
晋文公主动退出,真的是为了不让自己违背承诺,在春秋战争中还是很讲道义的,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了无义战的局面。
但晋文公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是为了避开锋芒正盛的楚军。当时楚军围攻宋国,士气旺盛,实力相当强大。楚国不会害怕早些时候与这些大国作战。
晋国刚刚走出内乱,第一次世界大战真的很难打败楚军。因此,晋文公也提前做好了准备。战争开始前,他一直在争取齐秦两国的帮助。当两国同意帮助时,他选择与楚军作战。
一开始晋军刚到战场,后面的军队还没来。
《史记》记载:“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晋侯次城濮。
也就是说,他退役是为了赢得缓冲的机会,等待齐秦的部队与自己汇合。再加上宋朝的残余力量,晋文公有实力对抗楚国。
晋军本来就很强大,再加上这么多好帮手,他们一起对付已经打了很久的楚军,自然就能一战取胜。
这场惨败使楚国失去了大部分精锐,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发动任何大战役。
@ 晋文公这样做也是在不断刺激楚军,楚和中原诸侯是不一样的。
他们不是周朝的宗室。楚朝见天子时,也被天子冷遇,这也导致楚与中原国家的关系非常紧张。当管仲支持周王室时,他还为皇室和楚国展开了一场战争。
因此,楚国非常想征服中原,这样他们就可以踩到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楚军渴望战斗。当他们看到晋国参战时,他们不打算退役。
[img]246742[/img]
其实楚王也不是傻子。他看到晋国参战犹豫不决,想撤退,但楚国已经红了眼睛,不太可能撤退。
晋文公看到楚军很不耐烦,想迅速取得胜利,这才退出三舍,一是能遵守承诺,二是能避开楚军的士气。
自己也把姿势放得很低,摆出一副不敢与楚军作战的样子,这让楚国更加轻视晋军。
决战期间,楚军盲目出击,晋军降低姿态,引诱他们深入。习惯晋军的楚人没有注意到,最终他们会惨败。
不得不说,就城府而言,这些人不是晋文公的对手。晋文公手里有这么强的力量,可以冷静下来,慢慢和楚军一起消费,用诱敌等手段迫使楚军攻击自己。
他的能力真的很出色,在外面经历了这么长时间,让晋文公学到了太多。
楚王在这场战争中真的太简单了。他的简单反映在外交层面,而不是战术层面。毕竟,楚王没有直接上战场,他也不同意军队与晋军的对抗。
楚王出兵后,未能拉拢分化秦齐等国,导致这些国家站在晋国这边,让楚国立刻面对更多强敌。
楚国的盟友只有曹、陈等小国。在战场上,这些国家提供的援助和没有一样,晋文公得到的援助太多了。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
在大战中,外交和战略非常重要。楚王的计划确实有点简单。他没有考虑打宋引起的连锁反应,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吞并宋。
他没想到其他几个大国会站在晋国这边,他会成为众矢之的。也许楚王会后悔的。他应该早点杀了晋文公,这样就少了一个后患。
事实证明,楚王的慷慨使楚国失去了称霸的机会,他的才华与晋文公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晋文公为了诚实而退出了三舍?背后的真正原因揭露了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