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后战国时期秦赵围绕上党发动的战争。战争旷日持久,三年后,以赵的惨败告终。
经过这场战争,赵国失去了45万士兵,突然失去了与秦国竞争的实力。自赵武灵王以来胡服骑射改革后积累的财富和优势,经过这场战争,再也没有过去的实力了。话说回来,赵括立即上任接管长平,而不是廉颇。他被秦军包围了两个月。最后,他吃光了所有的食物,不得不突破。
[img]246237[/img]
在突破的过程中,赵括被秦军射杀,使长平之战结束。然后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赵孝成王在赵括被包围的两个月里做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派人去救援?
赵孝成王为什么不派人去救援?
我想,如果赵孝成王有能力救援,他肯定会派兵救援,怕他也救不了。时针总结,赵孝成王未能派兵救援,主要原因如下:
赵孝成王无兵可派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多。当时廉颇与秦军对峙了两年多,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民力和军事力量,还消耗了大量的粮食。赵孝成王受不了这种压力,于是赶紧安排赵括代替廉颇,主动与秦军作战。
赵括去的时候,肯定不是空手去的,而是带着军队和粮食去的。据记载,他带了25万军队和粮草到前线,否则前线的粮食不足以让军队吃这两个月。
[img]246238[/img]
赵孝成王就像一个大家长,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和兵力都交给了赵括,所以可以说赵孝成王没有兵来支持长平。
在外交方面,赵国失败了很多。综合国力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赵孝成王对胜利的渴望。在廉颇的领导下,赵国军队在第一场比赛不利后变成了守势,但此时,赵孝成王显然表现出了他不成熟的一面。他派使者去秦王和解。换句话说,当赵国发动的战争激烈时,第一场战争的失败开始讨论和平。
秦昭襄王不仅热情款待使者,还大肆宣传,让墙上的其他诸侯国有点困惑,不敢贸然出兵帮助,以免卷入战争。而且赵国理亏,其他国家师出无名,不想单方面得罪秦国。因此,即使长平战争持续了三年多,其他国家也没有参与打破僵局。
[img]246239[/img]
赵国陷入被动后,其他诸侯国不想浑水。此外,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名气并不好,因为他在“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强,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即使看到赵国陷入被动,也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想法。而且,胜败是兵家常事,包括赵孝成王。没想到秦国会杀了几十万赵国士兵。如果你能猜到这个结局,我想会有人帮忙。
[img]246240[/img]
秦国在得到赵军被秦军包围的消息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安排。他亲自动员了全国各地的人民,15岁以上的男子被派往前线,然后整合全国的力量,投入到长平战场。然后皇家司机亲自参观,亲自指挥战斗。并发出通知,警告其他诸侯国,如果谁敢参与,在赵之后,下一个就是他。
[img]246241[/img]
真正做好准备,表现出必要的决心。毕竟,我们应该为前线防御做好准备。秦国首先封锁了战场上的消息,然后散布了赵括投降扰乱视听的消息。
在赵国的支援路线上,有针对性地安排了重兵,防止赵国带领军队进行救援。就这样,他被包围了两个月。赵军的所有供应都吃完了,人们开始吃人,这迫使赵军走上了死胡同。
以上几点是赵孝成王和赵军面临的问题。赵国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在长平战场上。从随后的邯郸防御战可以看出,邯郸当时的守军都是老弱。如果楚国和其他国家没有得到支持,赵国的邯郸将无法守卫。
[img]246242[/img]
时针说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长平之战是赵主动挑起的战争。最后,战争演变成一场消费战。双方都被这场战争拖累了,这导致秦在赢得战争后无法接受和处理这些赵士兵,所以他选择杀死这些降卒。
战争的发展最终失去了控制,最终的结果不是失败者所能接受的,但没有办法,这是失败者应该承受的。
赵孝成王到底做了什么? 赵括被困两个月为什么不派兵来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