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故事,
北宋时期,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敌人”,他们之间有很多故事。然而,司马光和王安石一直相互尊重。司马光曾评论过王安石:
“光与介甫,虽然兴趣不同,大归则同。”
也就是说,我和王安石(字介甫)虽然政见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没有自私。
@ 虽然司马光在王安石变法时多次反对变法,但他只是反对王安石的政治观点,并没有否认王安石的性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事实上,司马光确实受到了许多同事的赞赏,宋神宗也评论道:“司马光是直的。”
[img]242480[/img]
司马光给同事们最大的印象是,他是一个诚实的人,直言不讳,从不混淆任何谎言。苏轼称赞司马光“真诚自然,天下信仰,出于天性”。在苏轼看来,司马光的性格是天生的。事实上,司马光的“诚实”并不是天生的。他小时候也撒谎,这应该从他小时候开始。
宋真宗天溪三年,一位名叫司马池的人担任光山县长。因为司马池清正廉洁,深受光山人民的喜爱。同年,司马池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为了感受光山人民对自己的爱,他把孩子命名为司马光。
司马光的童年故事最著名的是“破瓮救友”事件,也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其实这个故事对司马光的影响远不如另一个。
司马光晚年,他的好朋友邵勇的儿子邵伯温来拜访司马光,在司马光的书房里看到一张纸。这张纸是司马光写的,记录了司马光一生难忘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司马光6岁时。
司马光6岁时,他和妹妹一起玩。她姐姐看到了一批胡桃木。她想把胡桃木的皮去掉。她不能用石头和剪刀。司马光看到后,偷偷地向女仆求助。女仆在山里长大,经验丰富。他用热水烫胡桃木,然后用刀轻轻划伤,胡桃木的皮就掉了。司马光高兴地向妹妹炫耀了女仆剥下的胡桃木,并吹嘘道:“我剥了胡桃木!”
姐姐信以为真,佩服司马光。司马光也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其实这只是他的虚荣心。
[img]242481[/img]
父亲司马池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后,司马池非常生气,愤怒地殴打司马光,教训他说:“孩子怎么敢撒谎?”这意味着孩子们怎么能作弊,显然是女仆剥皮,你怎么能说是他们自己剥皮的呢?
司马脸红耳赤,答应父亲说:“孩子以后再也不撒谎了。”
司马光长大后,他把这件事记录在纸上,经常拿出来鼓励自己。出乎意料的是,邵伯温无意中看到了这张纸,司马光的同事们知道了这个故事。
司马光说:我这辈子说过这个谎,但是影响了我的一生。
有一次,司马光让仆人把一匹马带到市场上卖掉。临走前,他告诉仆人:“不管谁来买马,你一定要诚实地告诉他,我们这匹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不能做重活。”仆人一听,对司马光说:“爷爷,没有你这样卖马的人,人家拼命掩饰,你还主动向外说马有问题。司马光严肃地对仆人说:“卖马事小,诚实为大,一匹马一文不值,但不能一匹马而毁了自己的名声。”
司马光是真正的第二代官员。考上进士后,他在法庭上工作了40年。他曾担任首相。他应该很富有。但司马光是一个廉洁的官员,不是他应得的钱。他一分钱也不想要。他和他的妻子张有着深厚的感情。张死后,司马光不得不卖掉祖先的三片薄田,因为他没有钱为他的妻子准备葬礼。到目前为止,司马光的性格值得后人深思。
司马光一生只撒一次谎,清朝文臣陈宏谋曾说:“司马光一生以诚为主,以不欺为本。”这就是一代大儒应有的性格。
面对北宋的贫穷和弱点,司马光和王安石采取了相反的措施。虽然后人有不同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把世界作为自己的责任。就性格而言,王安石是一个纯粹的人,司马光是儒家教育的典范。
古人云,诚不我欺,诚实,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司马光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司马光一生中撒过一次谎,甚至把它写在书上